东直门医院
妇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是东直门医院成立最早、中医、中西医基础根基最牢固、在全国影响较大的科室之一,是北京市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单位,是中医妇科硕士、博士点,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博士点,为中医妇科学教材主编单位,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单位、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
1958年建院之初成立妇科。建院时的于道济、马龙伯,均是学验具丰、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妇科名中医,现健在的全国名老中医王子瑜教授、肖承悰教授、郭志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至今仍在临床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妇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科组成人员包括院内诸多中医、中西医妇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年轻的学科后备人员。妇科现有医护人员2 4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6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6人;博士(后)学历5人,硕士6人,并有全国知名及离、退休的老专家应诊。现有妇科病房床位20张,既有先进的电子阴道镜、Leep刀、腹腔镜、宫腔镜等大型设备,又有微波治疗仪、远红外光疗仪、输卵管通液治疗仪等小型仪器。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妇科专家经验的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突出双重诊治特色,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不孕症、月经失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妊娠病(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剧吐)、妇科肿瘤等疾病,开展妇科常规手术(子宫全切、卵巢肿瘤剔除、宫外孕、不孕症手术等)、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输卵管癌等手术)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计划生育(无痛可视人流、药流、上环、取环、输卵管结扎等)、宫腔镜及腹腔镜手术、妇科整形手术等,在围手术期同时应用中药辅助治疗。目前开设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专科。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开辟多途径给药的综合治疗方法,如中药保留灌肠、宫颈上药、外敷、热熨及外阴熏洗、阴道冲洗等,形成以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各种妇科疾病的医疗格局。
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科学研究成果显著。该学科承担“十五”科技攻关课题、“973”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部局级课题等,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薪火传承-王子瑜名医工作室”、“薪火传承-郭志强名医工作站”,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院内新药十余种。
现如今,该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支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过硬的医疗、教学、科研队伍。目前该学科共有专业人员22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6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3名,省部级“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政府津贴1名;培养博士研究生近二十名,硕士研究生近百名名。临床工作中年平均门诊量5000余人次,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900余人次,并接待全国各地患者,其疗效确切,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1958年建院之初成立妇科。建院时的于道济、马龙伯,均是学验具丰、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妇科名中医,现健在的全国名老中医王子瑜教授、肖承悰教授、郭志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至今仍在临床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妇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科组成人员包括院内诸多中医、中西医妇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年轻的学科后备人员。妇科现有医护人员2 4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6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6人;博士(后)学历5人,硕士6人,并有全国知名及离、退休的老专家应诊。现有妇科病房床位20张,既有先进的电子阴道镜、Leep刀、腹腔镜、宫腔镜等大型设备,又有微波治疗仪、远红外光疗仪、输卵管通液治疗仪等小型仪器。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妇科专家经验的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突出双重诊治特色,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不孕症、月经失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妊娠病(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剧吐)、妇科肿瘤等疾病,开展妇科常规手术(子宫全切、卵巢肿瘤剔除、宫外孕、不孕症手术等)、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输卵管癌等手术)及妇科恶性肿瘤化疗、计划生育(无痛可视人流、药流、上环、取环、输卵管结扎等)、宫腔镜及腹腔镜手术、妇科整形手术等,在围手术期同时应用中药辅助治疗。目前开设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专科。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开辟多途径给药的综合治疗方法,如中药保留灌肠、宫颈上药、外敷、热熨及外阴熏洗、阴道冲洗等,形成以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各种妇科疾病的医疗格局。
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科学研究成果显著。该学科承担“十五”科技攻关课题、“973”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部局级课题等,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薪火传承-王子瑜名医工作室”、“薪火传承-郭志强名医工作站”,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院内新药十余种。
现如今,该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支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过硬的医疗、教学、科研队伍。目前该学科共有专业人员22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6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3名,省部级“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政府津贴1名;培养博士研究生近二十名,硕士研究生近百名名。临床工作中年平均门诊量5000余人次,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900余人次,并接待全国各地患者,其疗效确切,社会经济效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