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二附院
神经内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55年,是江西省最早从内科系统独立分科的科室,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今天集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神经病学专业基地,已成为省内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医、教、研中心。作为国家211重点大学的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是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医学遗传和基因治疗研究所、南昌大学神经精神研究所、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依托单位,更是卫生部批准的省内第一批神经病学专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成为省内首个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的学科,开展了多项临床药理研究工作;200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成为江西省卫生厅第三批建设中的医学领先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
老主任毛振邦教授为江西省神经病学创始人,上一代学科带头人邓丽影为江西省第一位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分别多次担任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危重病学组委员、江西省医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神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医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等职务,为本团队与国内知名专家和团队长期沟通和合作构建了良好平台。本团队技术力量雄厚,科室人员以中青年为主体,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2名、主任医师12名、副主任医生9名、博士研究生学历16名。
开放床位178张,其中NICU18张、睡眠脑电监测床位4张。自2000年起本学科开展了长程视频脑电图的监测、癫痫病灶的定位以及抗癫痫药物浓度检测等新技术,极大的拓展了癫痫治疗技术在省内的开展和应用,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自2001年起,学科相继开展了神经肌肉病的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等技术,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省内具有权威的神经肌肉病诊疗中心。2004年起开展了脑血管病PSG监测,并将其结果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抗癫痫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脑电-睡眠监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神经危重症的救治和脑梗死患者行r-TPA动静脉溶栓治疗一路领跑省内技术之先,创造了多项第一,技术水平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团队成员相关研究先后获省人民政府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人民政府科学进步奖三等奖3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 SCI收录2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8余部,参加中国专家共识撰写工作4项,连续5年成功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每位研究者都活跃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细胞生物工程和临床技能研究等领域的前沿,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其中面上和青年基金各1项)、第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2项、省部厅级课题6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级和省部厅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江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次、高校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次。
注重国内外合作,提升本团队的竞争实力,具有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优势和国际临床技术指导专家,从国内不同知名学科点引进一批优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如从湘雅医学院(邓丽影、罗新明、唐震宇、王磊)、同济医学院(殷小平、王伟、甘莉)、复旦大学医学院(涂江龙)、北京大学(漆学良)、中山医学院(王晔、李正宇)、南方医科大学(王卫东)、重庆医科大学(谢亮、吴伟)、广州医学院(方子妍)和南昌大学(黄卫、刘昊、赵晶、俞晔)等博士和硕士。
多年来学科积极依托南昌大学神经再生康复工程研究中心、遗传实验室、江西省医学遗传和基因治疗研究所。开展基因筛查、细胞工程、基因克隆、基因重组、基因表达等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的临床学科发展道路。这种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临床发现的疑难、关键问题及时反馈给基础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原始科学数据和学术理论创新的依据;同时,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技术方法等及时指导、应用于临床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
开设特色专病门诊:
脑血管病门诊、脑血管介入门诊、重症肌无力和肌病门诊、脑卒中筛查门诊、癫痫门诊、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门诊、肉毒素治疗运动障碍门诊、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疾病门诊、多发性硬化与脱髓鞘病门诊、慢性头痛门诊、头晕门诊、神经病理性疼痛门诊、记忆障碍门诊、睡眠障碍门诊、神经遗传疾病门诊。
老主任毛振邦教授为江西省神经病学创始人,上一代学科带头人邓丽影为江西省第一位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分别多次担任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危重病学组委员、江西省医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神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医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等职务,为本团队与国内知名专家和团队长期沟通和合作构建了良好平台。本团队技术力量雄厚,科室人员以中青年为主体,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2名、主任医师12名、副主任医生9名、博士研究生学历16名。
开放床位178张,其中NICU18张、睡眠脑电监测床位4张。自2000年起本学科开展了长程视频脑电图的监测、癫痫病灶的定位以及抗癫痫药物浓度检测等新技术,极大的拓展了癫痫治疗技术在省内的开展和应用,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自2001年起,学科相继开展了神经肌肉病的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等技术,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省内具有权威的神经肌肉病诊疗中心。2004年起开展了脑血管病PSG监测,并将其结果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抗癫痫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脑电-睡眠监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神经危重症的救治和脑梗死患者行r-TPA动静脉溶栓治疗一路领跑省内技术之先,创造了多项第一,技术水平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团队成员相关研究先后获省人民政府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人民政府科学进步奖三等奖3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 SCI收录2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8余部,参加中国专家共识撰写工作4项,连续5年成功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每位研究者都活跃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细胞生物工程和临床技能研究等领域的前沿,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其中面上和青年基金各1项)、第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2项、省部厅级课题6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级和省部厅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江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次、高校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次。
注重国内外合作,提升本团队的竞争实力,具有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优势和国际临床技术指导专家,从国内不同知名学科点引进一批优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如从湘雅医学院(邓丽影、罗新明、唐震宇、王磊)、同济医学院(殷小平、王伟、甘莉)、复旦大学医学院(涂江龙)、北京大学(漆学良)、中山医学院(王晔、李正宇)、南方医科大学(王卫东)、重庆医科大学(谢亮、吴伟)、广州医学院(方子妍)和南昌大学(黄卫、刘昊、赵晶、俞晔)等博士和硕士。
多年来学科积极依托南昌大学神经再生康复工程研究中心、遗传实验室、江西省医学遗传和基因治疗研究所。开展基因筛查、细胞工程、基因克隆、基因重组、基因表达等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的临床学科发展道路。这种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临床发现的疑难、关键问题及时反馈给基础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原始科学数据和学术理论创新的依据;同时,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技术方法等及时指导、应用于临床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
开设特色专病门诊:
脑血管病门诊、脑血管介入门诊、重症肌无力和肌病门诊、脑卒中筛查门诊、癫痫门诊、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门诊、肉毒素治疗运动障碍门诊、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疾病门诊、多发性硬化与脱髓鞘病门诊、慢性头痛门诊、头晕门诊、神经病理性疼痛门诊、记忆障碍门诊、睡眠障碍门诊、神经遗传疾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