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儿科
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技术实力雄厚,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儿科年门诊量为85000人次;年急诊病人50000人次;年住院病人5000人次。
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凭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专业医护人员,整体实力跻身广西三甲前列,先后开展新生儿同步换血、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振动式水囊床研制应用、新生儿胃肠环境研究、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超未成熟儿的救治及康复、新生儿疼痛的研究、G6PD基因分析、促红素防治早产儿贫血、小样儿生长追赶的研究、早产儿眼底发育研究等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诊治,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7.6%。曾成功救治5例体重不到1000克的超未成熟儿。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整体实力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建立了较完备的桂中地区转运中心,年转运病儿数近1000人次,为广大儿童提供优质卫生保健服务。科室注重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儿科医护人员近年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著46篇,有8个项目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有4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科还承担国家十五科研课题1项,自治区卫生厅科研项目6项
技术优势
建立桂中地区地中海贫血儿童网络,并成立了国际地中海贫血柳州分会。
广西首批成立(广西第二家)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成功救治过出生体重仅600克的早产儿和胎龄仅6个月的超未成熟儿。
率先在国内首创实施输液泵进行外周动静脉连续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
建立国内一流的婴幼儿智能水疗室,最新引进先进骨龄测定仪,测定儿童生长发育的情况,防治性早熟。
科研成果
《新生儿疼痛的综合评估与临床对策研究》
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评估以及恰当的处理,以减少疼痛刺激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是新生儿治疗学中的重要课题,对促进新生儿身心的正常发育有重要意义。预防疼痛刺激有益于新生儿脑发育。袁大华副主任医师等通过利用自行设计的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对在常规临床治疗及操作产生疼痛刺激的100多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提示在常见医疗操作过程中新生儿普遍存在疼痛反应,且干预后新生儿疼痛得到及时缓解。该研究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获2004年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药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很高,其诊治一直是个难题。杨彤副主任医师等联合了工人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共同完成了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做到了及时诊断;并应用中药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中药大黄廉价易得,利于临床推广应用。该课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柳州市200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柳州地区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黄疸关系的研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广西是我国G-6-PD缺陷病的高发区。G-6-PD缺陷可导致新生儿黄疸,严重的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或致残。沙林林副主任医师等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G-6-PD基因缺陷与新生儿黄疸的机理,将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出柳州地区三个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得出其中的基因突变可能与重型新生儿黄疸有关的结论。该研究为早期防治该病、减少核黄疸发生提供重要依据。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2004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振动式水囊床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
早产儿呼吸暂停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会导致早产儿的死亡率或致残率。由黄宝荣副主任护师等研制的自制振动式水囊床是一种模拟手操作的仪器,可以替代传统手工操作,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触觉刺激,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呼吸,促使早产儿保持自主呼吸,从而达到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目的。与国外价格昂贵的“呼吸摇床”有相似作用,但价格便宜,适合国情,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已在临床推广运用,具有广阔推广前景。自制振动式水囊床已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该成果获2004年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凭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专业医护人员,整体实力跻身广西三甲前列,先后开展新生儿同步换血、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振动式水囊床研制应用、新生儿胃肠环境研究、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超未成熟儿的救治及康复、新生儿疼痛的研究、G6PD基因分析、促红素防治早产儿贫血、小样儿生长追赶的研究、早产儿眼底发育研究等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诊治,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7.6%。曾成功救治5例体重不到1000克的超未成熟儿。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整体实力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建立了较完备的桂中地区转运中心,年转运病儿数近1000人次,为广大儿童提供优质卫生保健服务。科室注重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儿科医护人员近年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著46篇,有8个项目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有4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科还承担国家十五科研课题1项,自治区卫生厅科研项目6项
技术优势
建立桂中地区地中海贫血儿童网络,并成立了国际地中海贫血柳州分会。
广西首批成立(广西第二家)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成功救治过出生体重仅600克的早产儿和胎龄仅6个月的超未成熟儿。
率先在国内首创实施输液泵进行外周动静脉连续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
建立国内一流的婴幼儿智能水疗室,最新引进先进骨龄测定仪,测定儿童生长发育的情况,防治性早熟。
科研成果
《新生儿疼痛的综合评估与临床对策研究》
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评估以及恰当的处理,以减少疼痛刺激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是新生儿治疗学中的重要课题,对促进新生儿身心的正常发育有重要意义。预防疼痛刺激有益于新生儿脑发育。袁大华副主任医师等通过利用自行设计的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对在常规临床治疗及操作产生疼痛刺激的100多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提示在常见医疗操作过程中新生儿普遍存在疼痛反应,且干预后新生儿疼痛得到及时缓解。该研究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获2004年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药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很高,其诊治一直是个难题。杨彤副主任医师等联合了工人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共同完成了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做到了及时诊断;并应用中药大黄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中药大黄廉价易得,利于临床推广应用。该课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柳州市200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柳州地区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黄疸关系的研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广西是我国G-6-PD缺陷病的高发区。G-6-PD缺陷可导致新生儿黄疸,严重的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或致残。沙林林副主任医师等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G-6-PD基因缺陷与新生儿黄疸的机理,将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出柳州地区三个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得出其中的基因突变可能与重型新生儿黄疸有关的结论。该研究为早期防治该病、减少核黄疸发生提供重要依据。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2004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振动式水囊床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
早产儿呼吸暂停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会导致早产儿的死亡率或致残率。由黄宝荣副主任护师等研制的自制振动式水囊床是一种模拟手操作的仪器,可以替代传统手工操作,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触觉刺激,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呼吸,促使早产儿保持自主呼吸,从而达到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目的。与国外价格昂贵的“呼吸摇床”有相似作用,但价格便宜,适合国情,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已在临床推广运用,具有广阔推广前景。自制振动式水囊床已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该成果获2004年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