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新生儿科
新生儿科成立于1988年,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发展最快科室之一。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学科在临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新生儿科为院重点学科,围产新生儿医学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和浙江省医学支撑学科,新生儿科为浙江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新生儿科现有100多位医护人员。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护理队伍中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80%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文凭。近年先后有7位医生和2位护士分别在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美国西北大学、加拿大不列颠省儿童妇女医学中心、日本宫崎大学围产医学中心从事访问学者/博士后、新生儿专科医师(Fellow) 工作或进修学习, 并聘请了美国新生儿科专家、西奈山医学中心Jing Lin教授担任科外方主任,芝加哥大学Sidhartha Tan 教授和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主任陈超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新生儿科设三个病区,病房面积近2000平方米,拥有国内一流设施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床位45张和新生儿特殊监护病房(Neonatal Special Care Unit, NSCU ) 床位55张,实际收住病人平均在105张床位;年收治新生儿病人3100余人次, 其中包括800多例危重病儿,病人来源覆盖了整个浙南以及福建闽北地区,部分来自浙中和浙西地区。2013年上半年将再增设一个新生儿病区,到时将可达到150张床位。新生儿科在省内率先或国内较早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有: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储存器植入术治疗新生儿脑积水;一氧化氮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脐动、静脉插管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建立长期静脉通道;交换输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腹部外科、心胸外科、脑外科术前术后治疗和护理。2003年在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已在浙南地区及闽北地区建立以NICU为核心的宫内、新生儿医疗救护转运网,开展介入产房抢救的全方位、全过程综合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死亡率约1‰,达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开始规范的早产儿高危儿随访干预门诊。护理方面,近10年来开展了发展性护理、亚低温治疗护理、新生儿疼痛评估及干预等新技术、新业务。近年来救治150多例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脑损伤、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作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各级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美国儿科学会课题(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市级课题15项,参与5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近年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SCI收录论文12篇(1篇论文已被应用39次),国家一级杂志32篇,2篇文章获中华儿科杂志10年间被引用次数最高奖。多人次参加在美国、瑞典、加拿大、中国举行的国际儿科学术会议。主编、参编、主译、副主译和参译的著作有《围产医学》,《早产儿家庭护理全攻略》,《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急诊处置》,《儿科急诊医学》和《麻醉相关的小儿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综合征》。课题《亚低温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研究》获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温州市永乐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留学生教学网络平台》获2011年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浙江省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温州市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为《临床儿科杂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温州医学》编委,《Pediatrics》、《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等审稿专家。学科计划引进高级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希望与国内外医学界同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
新生儿科现有100多位医护人员。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护理队伍中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80%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文凭。近年先后有7位医生和2位护士分别在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美国西北大学、加拿大不列颠省儿童妇女医学中心、日本宫崎大学围产医学中心从事访问学者/博士后、新生儿专科医师(Fellow) 工作或进修学习, 并聘请了美国新生儿科专家、西奈山医学中心Jing Lin教授担任科外方主任,芝加哥大学Sidhartha Tan 教授和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主任陈超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新生儿科设三个病区,病房面积近2000平方米,拥有国内一流设施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床位45张和新生儿特殊监护病房(Neonatal Special Care Unit, NSCU ) 床位55张,实际收住病人平均在105张床位;年收治新生儿病人3100余人次, 其中包括800多例危重病儿,病人来源覆盖了整个浙南以及福建闽北地区,部分来自浙中和浙西地区。2013年上半年将再增设一个新生儿病区,到时将可达到150张床位。新生儿科在省内率先或国内较早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有: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储存器植入术治疗新生儿脑积水;一氧化氮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脐动、静脉插管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建立长期静脉通道;交换输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腹部外科、心胸外科、脑外科术前术后治疗和护理。2003年在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已在浙南地区及闽北地区建立以NICU为核心的宫内、新生儿医疗救护转运网,开展介入产房抢救的全方位、全过程综合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死亡率约1‰,达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开始规范的早产儿高危儿随访干预门诊。护理方面,近10年来开展了发展性护理、亚低温治疗护理、新生儿疼痛评估及干预等新技术、新业务。近年来救治150多例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脑损伤、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作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各级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美国儿科学会课题(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市级课题15项,参与5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近年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SCI收录论文12篇(1篇论文已被应用39次),国家一级杂志32篇,2篇文章获中华儿科杂志10年间被引用次数最高奖。多人次参加在美国、瑞典、加拿大、中国举行的国际儿科学术会议。主编、参编、主译、副主译和参译的著作有《围产医学》,《早产儿家庭护理全攻略》,《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急诊处置》,《儿科急诊医学》和《麻醉相关的小儿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综合征》。课题《亚低温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研究》获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温州市永乐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留学生教学网络平台》获2011年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浙江省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温州市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为《临床儿科杂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温州医学》编委,《Pediatrics》、《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等审稿专家。学科计划引进高级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希望与国内外医学界同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