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神经外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是江苏省神经外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始建于1959年,是国内最早开展颅脑外伤、颅内浅部肿瘤、脑脓肿、脊髓肿瘤、先天畸形等手术的单位之一。1972年神经外科拥有的5万转超速离心机、手术显微镜都属国内首次引进,脑动脉瘤夹、双极电凝器、脑室-腹腔引流管器械在当时均为国内空白。并且是国内最早使用带导管的穿刺针作脑血管造影术、最早研制并使用脑室-腹腔引流管治疗各种类型的脑积水、最早自行研制和使用国产第一枚脑动脉瘤夹夹闭颅内动脉瘤。在1972年成立了国内最早的脑神经研究室,1983年培养成功中国第一株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又相继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脑胶质瘤裸小鼠膜型NHG-1,抗人脑胶质瘤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SZ38、SZ39,这些研究当时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举办了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班,为全省和华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神经外科人才,有力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生招生单位,全国首批5位博士生导师中2位在我科(鲍耀东,杜子威),1999年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是卫生部首批进修医师培训基地(1982年),江苏省重点学科(1997年),江苏省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所在单位,是首批认定的国家级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历任的神经外科主任有鲍耀东、杜子威、周岱和张世明教授。
现任科主任为王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江苏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神经肿瘤、脊髓疾病、微侵袭技术和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委员,个人独立开展动脉瘤手术已逾2300余例,肿瘤切除手术2000余例,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芬兰、香港等国家地区交流访问。主持在研的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60余篇(SCI论文37篇),参编专著2本,获授专利4项,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
在鲍耀东、杜子威、惠国桢、周岱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下,在学科带头人王中教授的领导下,医护人员形成了一个团结和睦、高效有序的团队,不断拓展和探索新的手术技巧和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并在在国内率先引入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和鞍区肿瘤。目前已形成了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超早期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基础研究、垂体瘤的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等学科的主要技术特色与优势,其中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与国内的的医疗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新的脑神经研究室建成,面积达到1500余平米,开展脑血管病和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成立和配备了显微解剖研究室,开展颅底解剖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培训和教学工作,每年承办国家级《现代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继续教育学习班。
神经外科现有床位156张,4个病区(十梓院区2个,平江院区2个),3个重症监护病房,拥有医护技术人员128人,其中医务人员40人,护理人员75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共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导10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10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整个医疗队伍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人才梯队合理,结构层次分明。职称结构的合理性保证了临床工作的有序进行。科室鼓励年轻医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年轻护士攻读大学学位甚至研究生学位,努力地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目前,医师队伍中85%以上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历占75%,除刚分配人员外基本为博士毕业生。科室特别注重中青年医师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具体。与多个世界知名大学和神经外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出20余人次到美国、日本、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进修和交流,形成了一批充满生机活力的中青年医师队伍,推动了科室的科研和医疗水平的发展。
各亚专科小组均由高中初级职称医师组成,各级医师熟练掌握相应的神经外科专科技术,胜任专科病种及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工作。科室以临床亚专科发展为方向,形成了脑血管疾病、脑胶质瘤、神经内分泌(垂体瘤)、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创伤及脊柱脊髓疾病等医疗梯队,各医疗梯队精诚协作,负责日常临床工作及科研、教学工作。学科形成了以“复杂脑血管病和高风险颅底深部肿瘤手术治疗”为主流,兼顾功能神外(癫痫和帕金森手术)和缺血性脑卒中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和颅内外搭桥术)为特色的临床布局。除临床工作之外,还配备了13名实验室技术人员辅助科室完成基础研究及实验室的工作。科室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结合科室实际,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注重应用研究。近5年来,本学科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8项,含国家科技重大支撑项目1项(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建立2014BAZ048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江苏省重大临床专项1项,成为苏州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1000万资助)以及获得苏州市重点实验室项目和苏州市临床专项基金。在研经费约3000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主编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中华级论文70余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承继着先辈辛勤汗水开创的光辉事业的同时,我们深感肩负的重任,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全科人员都在王中教授的带领下,凝聚一心,潜心钻研,不断创新,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现任科主任为王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江苏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神经肿瘤、脊髓疾病、微侵袭技术和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委员,个人独立开展动脉瘤手术已逾2300余例,肿瘤切除手术2000余例,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芬兰、香港等国家地区交流访问。主持在研的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60余篇(SCI论文37篇),参编专著2本,获授专利4项,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
在鲍耀东、杜子威、惠国桢、周岱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下,在学科带头人王中教授的领导下,医护人员形成了一个团结和睦、高效有序的团队,不断拓展和探索新的手术技巧和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并在在国内率先引入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和鞍区肿瘤。目前已形成了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超早期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基础研究、垂体瘤的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等学科的主要技术特色与优势,其中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与国内的的医疗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新的脑神经研究室建成,面积达到1500余平米,开展脑血管病和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成立和配备了显微解剖研究室,开展颅底解剖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培训和教学工作,每年承办国家级《现代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继续教育学习班。
神经外科现有床位156张,4个病区(十梓院区2个,平江院区2个),3个重症监护病房,拥有医护技术人员128人,其中医务人员40人,护理人员75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共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导10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10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整个医疗队伍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人才梯队合理,结构层次分明。职称结构的合理性保证了临床工作的有序进行。科室鼓励年轻医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年轻护士攻读大学学位甚至研究生学位,努力地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目前,医师队伍中85%以上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历占75%,除刚分配人员外基本为博士毕业生。科室特别注重中青年医师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具体。与多个世界知名大学和神经外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出20余人次到美国、日本、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进修和交流,形成了一批充满生机活力的中青年医师队伍,推动了科室的科研和医疗水平的发展。
各亚专科小组均由高中初级职称医师组成,各级医师熟练掌握相应的神经外科专科技术,胜任专科病种及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工作。科室以临床亚专科发展为方向,形成了脑血管疾病、脑胶质瘤、神经内分泌(垂体瘤)、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创伤及脊柱脊髓疾病等医疗梯队,各医疗梯队精诚协作,负责日常临床工作及科研、教学工作。学科形成了以“复杂脑血管病和高风险颅底深部肿瘤手术治疗”为主流,兼顾功能神外(癫痫和帕金森手术)和缺血性脑卒中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和颅内外搭桥术)为特色的临床布局。除临床工作之外,还配备了13名实验室技术人员辅助科室完成基础研究及实验室的工作。科室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结合科室实际,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注重应用研究。近5年来,本学科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8项,含国家科技重大支撑项目1项(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建立2014BAZ048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江苏省重大临床专项1项,成为苏州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1000万资助)以及获得苏州市重点实验室项目和苏州市临床专项基金。在研经费约3000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主编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中华级论文70余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承继着先辈辛勤汗水开创的光辉事业的同时,我们深感肩负的重任,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全科人员都在王中教授的带领下,凝聚一心,潜心钻研,不断创新,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