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总医院
麻醉科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麻醉科是全国最早建立麻醉专业的学科,自1947年即有专业麻醉医师,并于1964年正式建科。现有麻醉医师35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9名,博士7名,硕士8名,拥有博士导师1名和硕士导师5名。
学科为全国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在地,并已建立了一支博士后联系导师、博士、硕士导师—博士后—博士—硕士的人才梯队。
目前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和博士研究生16名,带导硕士生20年和博士生7年,具备丰富的带教经验。具有科研素质较高的导师组成员。
麻醉科现有手术床20张,每年手术量12000例,近三年每年手术量递增15%以上,二十余年来未发生过麻醉死亡事件或麻醉事故,现已建立了神经外科麻醉、心血管外科麻醉、普通外科麻醉、妇产科麻醉等临床麻醉亚学科。配备了10张床位的术后恢复病房和监护病房,年收容量大于2000人次。开展了全日制疼痛门诊,每周门诊人数大于百人次。
1956年,在李德馨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体表降温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成功;1960年成功开展自肺灌注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1961年,在开颅手术中首先应用颅内压和血药浓度监测下的高渗尿素、甘露醇脱水治疗;1962年,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心跳、呼吸停止15分钟以上的高压电击伤患者,并总结出了降温、脱水综合疗法;1964年5月,由麻醉科具体负责筹办,在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麻醉学术会议;1966年初,又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心跳、呼吸停止16分钟以上的溺水患儿,用手法进行呼气末加压(PEEP),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1974年至1975年,开展了高压氧加正压通气,配合降温、脱水、冬眠治疗淡水淹溺和肺水肿及心搏、呼吸停止的病人,取得了成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1979年以后,徐建国主任主持科室工作,开展了硬膜外小剂量吗啡止痛的研究和应用,为国内最先开展应用硬膜外止痛的单位之一;1980年,开展了术中输液的研究,在国内最先提出术中应激反应致血糖升高,输液应以平衡盐溶液为主的理论;1984年至1985年,在国内较先开展高频通气的研究,首创了高频加常频的通气形式,并研制成功SGC—851高频常频通用呼吸机;1985年开展脑脊液酸碱平衡的研究;1988年研究了氟硝安定和咪唑安定两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溺水的病理生理研究和治疗,脑复苏的病理生理研究和治疗;1989-1994年,开展了多种配方硬膜外止痛;1997年以后陆续开展了氯胺酮对脓毒血症、严重创伤实验动物和人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影响,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堵塞毛细血管漏效应和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及免疫细胞,雌激素等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丙泊酚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外发表了一批高质量SCI论文,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近年来,在ICU内抢救一批感染、创伤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其中有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肺、肾、肝、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完全无尿36天的伍XX,重症心肌炎合并6脏器衰竭而倍受党中央关注的抗“非”护士锁X,因输血后急性溶血反应,广泛性脑挫裂伤患者,羊水栓塞,肺动脉栓塞,失血和感染休克,CO中毒,破伤风等数十名极危重患者,无一例死亡。
科室配备了20台进口高、中档麻醉机,7台高档进口呼吸机,30余台多功能监测仪,并有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BIS和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仪,酸碱血气分析仪,肌松监测仪等价值数千万元的现代化装备。专科实验室可进行国内所有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并有专职高级职称实验人员。
近5年来组织主办了6次全国等大型学术会议;在国外发表SCI论文18篇,国家统计源论文180余篇,参加撰写大型专业书籍15册。
学科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有:心肺脑复苏、疼痛生理和急性疼痛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对策。在未来三年将继续开展各种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方法,建立多种细胞培养和微穿刺、微灌流技术,采用高效液相法,并争取引进气质联动方法开展上述方向相关研究。
学科为全国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在地,并已建立了一支博士后联系导师、博士、硕士导师—博士后—博士—硕士的人才梯队。
目前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和博士研究生16名,带导硕士生20年和博士生7年,具备丰富的带教经验。具有科研素质较高的导师组成员。
麻醉科现有手术床20张,每年手术量12000例,近三年每年手术量递增15%以上,二十余年来未发生过麻醉死亡事件或麻醉事故,现已建立了神经外科麻醉、心血管外科麻醉、普通外科麻醉、妇产科麻醉等临床麻醉亚学科。配备了10张床位的术后恢复病房和监护病房,年收容量大于2000人次。开展了全日制疼痛门诊,每周门诊人数大于百人次。
1956年,在李德馨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体表降温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成功;1960年成功开展自肺灌注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1961年,在开颅手术中首先应用颅内压和血药浓度监测下的高渗尿素、甘露醇脱水治疗;1962年,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心跳、呼吸停止15分钟以上的高压电击伤患者,并总结出了降温、脱水综合疗法;1964年5月,由麻醉科具体负责筹办,在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麻醉学术会议;1966年初,又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心跳、呼吸停止16分钟以上的溺水患儿,用手法进行呼气末加压(PEEP),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1974年至1975年,开展了高压氧加正压通气,配合降温、脱水、冬眠治疗淡水淹溺和肺水肿及心搏、呼吸停止的病人,取得了成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1979年以后,徐建国主任主持科室工作,开展了硬膜外小剂量吗啡止痛的研究和应用,为国内最先开展应用硬膜外止痛的单位之一;1980年,开展了术中输液的研究,在国内最先提出术中应激反应致血糖升高,输液应以平衡盐溶液为主的理论;1984年至1985年,在国内较先开展高频通气的研究,首创了高频加常频的通气形式,并研制成功SGC—851高频常频通用呼吸机;1985年开展脑脊液酸碱平衡的研究;1988年研究了氟硝安定和咪唑安定两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溺水的病理生理研究和治疗,脑复苏的病理生理研究和治疗;1989-1994年,开展了多种配方硬膜外止痛;1997年以后陆续开展了氯胺酮对脓毒血症、严重创伤实验动物和人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影响,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堵塞毛细血管漏效应和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及免疫细胞,雌激素等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丙泊酚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外发表了一批高质量SCI论文,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近年来,在ICU内抢救一批感染、创伤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其中有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肺、肾、肝、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完全无尿36天的伍XX,重症心肌炎合并6脏器衰竭而倍受党中央关注的抗“非”护士锁X,因输血后急性溶血反应,广泛性脑挫裂伤患者,羊水栓塞,肺动脉栓塞,失血和感染休克,CO中毒,破伤风等数十名极危重患者,无一例死亡。
科室配备了20台进口高、中档麻醉机,7台高档进口呼吸机,30余台多功能监测仪,并有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BIS和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仪,酸碱血气分析仪,肌松监测仪等价值数千万元的现代化装备。专科实验室可进行国内所有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并有专职高级职称实验人员。
近5年来组织主办了6次全国等大型学术会议;在国外发表SCI论文18篇,国家统计源论文180余篇,参加撰写大型专业书籍15册。
学科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有:心肺脑复苏、疼痛生理和急性疼痛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对策。在未来三年将继续开展各种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方法,建立多种细胞培养和微穿刺、微灌流技术,采用高效液相法,并争取引进气质联动方法开展上述方向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