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山医院
胰腺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2001年,在秦新裕教授指导下,中山医院普外科成立胰腺肿瘤专业组, 2015年,正式成立普外科胰腺肿瘤亚专科,主任楼文晖教授,副主任王单松教授、吴文川教授。胰腺肿瘤亚专科设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微创手术等4个专业方向。在MDT团队发起人楼文晖教授的带领下,整合全院优势学科的力量,联合放射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疗科、核医学科、肝肿瘤外科、介入科、内镜中心、内分泌科、消化科等科室的优势医疗资源,借鉴全美胰腺肿瘤诊治水平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先进经验,针对国内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个体化综合诊治。2023年1月,正式成立胰腺外科并任命刘亮教授为胰腺外科主任。
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是全国著名的胰腺肿瘤研究基地,承担近百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是复旦大学“985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学科拥有全国单中心最大的胰腺肿瘤样本库及生物信息平台;主持或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的胰腺癌新药研究。同时拥有裸鼠室、细胞培养室、病理室、分子生物学、多组学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有较强的人员梯队、相应的技术支持。
人才队伍:
目前胰腺肿瘤团队,拥有临床医师39人,其中正高14人,副高9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8人,护士27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6人,技师8人,副高级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物理师2人,副高级及中级各1人。
药械配置:
学科拥有完备的胰腺肿瘤诊治相关的仪器及药物:包括CT、MRI、DSA、彩超、PET-CT、3D腹腔镜、高清腹腔镜操作系统,达芬奇机器人以及各种能量器械,如:Ligasure,超声刀等,各种型号腔镜用切割关闭器,配套钉仓及各型号吻合器,围手术期治疗的各类靶向药物、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动脉介入设备,射频消融设备,立体定向放疗设备等。
业务开展:
自2001年成立胰腺肿瘤专业组以来,申请人团队逐步完善了胰腺肿瘤的诊治规范,至今累计完成各类涉及胰腺切除的手术超过4000例。近5年,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1%,远低于平均水平。除常规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体尾切除术外,胰腺外科还开展根治性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节段胰腺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及腹腔镜胰腺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显著提高了胰腺肿瘤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胰腺癌术后1年、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达81.8%、45.5%和33.9%。此外,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胰腺外科联合内镜中心开展内镜引导下胰腺肿瘤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开展门静脉I125粒子植入治疗术;联合肿瘤内科进行转化治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围绕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胰腺外科核心问题,申请人团队开展了如下工作:1,胰瘘是胰腺术后死亡的首要原因,尚无有效防治方法。我们设计出以“环胰管愈合”为特征的胰肠吻合方式,经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能降低胰瘘等级,增加手术安全,被美国胰腺外科专家Lavu H教授专篇述评推荐,在国内十多个中心广泛应用。2,利用纳米示踪技术结合胚胎发育模型阐释胰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依据肿瘤特征定义清扫范围,经两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形成胰腺癌“个性化清扫”的CSPAC国际专家共识。3,构建新型“胰腺癌生物学分期系统”,对手术疗效的预测能力位居目前PubMed和MEDLINE全球检索报告中首位,成为《Surgery》2018十大高引论文。同时基于新开发的生物标记从原先“能开尽开”的小胰癌中筛选出一组“手术不获益”亚群,推荐系统治疗而非手术切除;而从既往丧失手术机会的大胰癌中甄别出一组仍能手术获益的亚群,优先考虑扩大手术。John Hopkins胰腺外科主任Wolfgang CL教授在专篇述评中称这一系列工作为胰腺癌“手术个体化”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模式。近年来团队基于上述胰腺癌亚群的机制研究有多个创新发现,证实其恶性生物学特征与“间质重塑”有关。一系列新型间质细胞亚群如CD15*/CCL4*中性粒细胞、CD68+/Sialec15*巨噬细胞、CD41*/CD62P+血小板、Trea化的2型天然淋巴细胞等被甄别,有望成为干预靶点。《BBA-Rev on Cancer》(IF:11.4)以专栏形式连续发表上述结果,Fibrigen公司也将团队选为中国唯一中心参加胰腺癌“抗间质治疗”的国际临床研究。
受邀《中华外科杂志》于2022首刊发表述评-《未来提高胰腺癌临床诊治疗效的十大方向》。被《Ann Surg》主编Lillemoe KD教授誉为“全球最具潜力的胰腺肿瘤诊治团队之一”
科室专业技术近年来获奖情况:
2019年,课题“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中山医院胰腺肿瘤MDT获2022年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型医院多学科诊疗MDT示范项目”;
2023年5月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获国家癌症中心第一批胰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成为上海仅有的两家单位之一。
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是全国著名的胰腺肿瘤研究基地,承担近百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是复旦大学“985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学科拥有全国单中心最大的胰腺肿瘤样本库及生物信息平台;主持或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的胰腺癌新药研究。同时拥有裸鼠室、细胞培养室、病理室、分子生物学、多组学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有较强的人员梯队、相应的技术支持。
人才队伍:
目前胰腺肿瘤团队,拥有临床医师39人,其中正高14人,副高9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8人,护士27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6人,技师8人,副高级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物理师2人,副高级及中级各1人。
药械配置:
学科拥有完备的胰腺肿瘤诊治相关的仪器及药物:包括CT、MRI、DSA、彩超、PET-CT、3D腹腔镜、高清腹腔镜操作系统,达芬奇机器人以及各种能量器械,如:Ligasure,超声刀等,各种型号腔镜用切割关闭器,配套钉仓及各型号吻合器,围手术期治疗的各类靶向药物、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动脉介入设备,射频消融设备,立体定向放疗设备等。
业务开展:
自2001年成立胰腺肿瘤专业组以来,申请人团队逐步完善了胰腺肿瘤的诊治规范,至今累计完成各类涉及胰腺切除的手术超过4000例。近5年,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1%,远低于平均水平。除常规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体尾切除术外,胰腺外科还开展根治性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节段胰腺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及腹腔镜胰腺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显著提高了胰腺肿瘤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胰腺癌术后1年、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达81.8%、45.5%和33.9%。此外,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胰腺外科联合内镜中心开展内镜引导下胰腺肿瘤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开展门静脉I125粒子植入治疗术;联合肿瘤内科进行转化治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围绕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胰腺外科核心问题,申请人团队开展了如下工作:1,胰瘘是胰腺术后死亡的首要原因,尚无有效防治方法。我们设计出以“环胰管愈合”为特征的胰肠吻合方式,经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能降低胰瘘等级,增加手术安全,被美国胰腺外科专家Lavu H教授专篇述评推荐,在国内十多个中心广泛应用。2,利用纳米示踪技术结合胚胎发育模型阐释胰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依据肿瘤特征定义清扫范围,经两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形成胰腺癌“个性化清扫”的CSPAC国际专家共识。3,构建新型“胰腺癌生物学分期系统”,对手术疗效的预测能力位居目前PubMed和MEDLINE全球检索报告中首位,成为《Surgery》2018十大高引论文。同时基于新开发的生物标记从原先“能开尽开”的小胰癌中筛选出一组“手术不获益”亚群,推荐系统治疗而非手术切除;而从既往丧失手术机会的大胰癌中甄别出一组仍能手术获益的亚群,优先考虑扩大手术。John Hopkins胰腺外科主任Wolfgang CL教授在专篇述评中称这一系列工作为胰腺癌“手术个体化”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模式。近年来团队基于上述胰腺癌亚群的机制研究有多个创新发现,证实其恶性生物学特征与“间质重塑”有关。一系列新型间质细胞亚群如CD15*/CCL4*中性粒细胞、CD68+/Sialec15*巨噬细胞、CD41*/CD62P+血小板、Trea化的2型天然淋巴细胞等被甄别,有望成为干预靶点。《BBA-Rev on Cancer》(IF:11.4)以专栏形式连续发表上述结果,Fibrigen公司也将团队选为中国唯一中心参加胰腺癌“抗间质治疗”的国际临床研究。
受邀《中华外科杂志》于2022首刊发表述评-《未来提高胰腺癌临床诊治疗效的十大方向》。被《Ann Surg》主编Lillemoe KD教授誉为“全球最具潜力的胰腺肿瘤诊治团队之一”
科室专业技术近年来获奖情况:
2019年,课题“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中山医院胰腺肿瘤MDT获2022年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型医院多学科诊疗MDT示范项目”;
2023年5月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获国家癌症中心第一批胰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成为上海仅有的两家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