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建科于1925年的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当时称为“皮肤泌尿器科”。1948年建立病房。
皮肤科历经90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成拥有在职医师19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5人,学士4人;技师4人;护士11人。病床22张。集医、教、研、预、保、康于一体的全能科室。门诊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4万人次/年增至13-14万人次/年。组织病理由400余份/年增至近2000份/年。真菌镜检及培养由4000余人次/年增至12000人次/年。住院病人由200余人次/年增至700多人次/年。
悠久的科室历史和丰富的病房管理经验,确定了该科对危重疑难皮肤病具有丰富的、成功有效的治疗经验。在该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13年被评为省临床重点专科。
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皮肤科一直承担着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授课、见习、实习等一系列教学工作。1979年,被授予山东医学院皮肤科学唯一的硕士生培养站,并延续至今。2012年被授予山东大学博士生培养站。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3人。培养进修医师近千人,辐射全省各地及广西、新疆。目前是山东大学博士、硕士授予点;国家皮肤科专科医生培养基地。
已取得的成果:
1978年,郭子英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982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的综合研究工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6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系统的治疗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万俊增教授“着色真菌的实验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万俊增教授“外源性着色真菌的调查及其致病性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张莉教授 “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症的基因定位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目前该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遗传性皮肤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功能研究及产前筛查;
2.着色芽生菌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3.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4.恶性黑素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
5.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近五年内科室承担的课题共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发展计划3项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12篇。共主编著作12部,参编数十部。
皮肤科历经90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成拥有在职医师19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5人,学士4人;技师4人;护士11人。病床22张。集医、教、研、预、保、康于一体的全能科室。门诊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4万人次/年增至13-14万人次/年。组织病理由400余份/年增至近2000份/年。真菌镜检及培养由4000余人次/年增至12000人次/年。住院病人由200余人次/年增至700多人次/年。
悠久的科室历史和丰富的病房管理经验,确定了该科对危重疑难皮肤病具有丰富的、成功有效的治疗经验。在该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13年被评为省临床重点专科。
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皮肤科一直承担着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授课、见习、实习等一系列教学工作。1979年,被授予山东医学院皮肤科学唯一的硕士生培养站,并延续至今。2012年被授予山东大学博士生培养站。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3人。培养进修医师近千人,辐射全省各地及广西、新疆。目前是山东大学博士、硕士授予点;国家皮肤科专科医生培养基地。
已取得的成果:
1978年,郭子英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982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的综合研究工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6年,戴文丽教授“皮肤着色霉菌病系统的治疗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万俊增教授“着色真菌的实验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万俊增教授“外源性着色真菌的调查及其致病性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张莉教授 “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症的基因定位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目前该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遗传性皮肤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功能研究及产前筛查;
2.着色芽生菌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3.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4.恶性黑素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
5.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近五年内科室承担的课题共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发展计划3项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12篇。共主编著作12部,参编数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