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
上海市同济医院血液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临床转化医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学科,现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同济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同济医院重点扶持专科。血液科在血液系统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收治患者覆盖所有血液疾病谱,年门诊量及出入院病例数居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前列。
上海市同济医院血液科共有医护人员46人,其中医师18人。教授及正高级职称技术人员3名,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5名,拥有3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取得国外博士学位高级医学人才多位,具备很强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我科先后承担国家“973”及“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各2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及科委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主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下:
1.在全国较早提出正常核型急性白血病分层诊治和预后评估体系。其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在近20家二、三级医院推广。应用本方法可早期筛查出高危正常核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明显提高临床缓解率。
2.在国际上首先系统地开展人畜共患附红细胞体病临床和基础相关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项目获得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在全国率先开展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大大降低了白血病患者复发风险及减轻化疗副反应。
4.应用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化疗药物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型,实现白血病患者个体化治疗,降低化疗毒副作用。
5.2002年起开展了以重金属铂类抗肿瘤药物为主的相关方案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目前开展免疫生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超大剂量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恶性淋巴瘤,取得较好疗效。
6.开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因学研究,发现辅助性T调节细胞表达缺陷在难治性ITP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采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以达到较好疗效。
学科带头人梁爱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ULM大学博士,现为全国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血液学组委员、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血液学会及肿瘤学会国际委员。曾荣获上海市医务系统“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卫生系统岗位能手、全国侨联创新优秀人才。并入选上海市 “医苑新星”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培养计划及“启明星追踪”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迄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3部。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者父母心”的信条进行工作,不分病人阶层、社会地位,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为病人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医疗特色:结合国内外血液专业进展信息和既往临床经验,科室制定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化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缓解率和生存率,对难治性血液系 统肿瘤及危重疑难病的诊疗抢救有着较高的水准和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血液科在血液传染病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经验,尤其在附红细胞体病诊治领域处于全国领先 水平。
A.难治性血液系统肿瘤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我科在长年实践中根据不同疾病性质、类型及患者经济状况,结合国内外血液专业最新进展,制定了一整套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化疗“平民”方案,提高了临床缓解率和生存率。经统计,目前我科患者经治疗后缓解率达到60%以上,已进入我国先进行列。
B.各类贫血和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我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了完整的贫血诊断方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治疗方面,开展和推广免疫抑制疗法,使得再障的疗效提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方面,按照国际最新诊断标准,分型治疗,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C.人畜共患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诊治:目前,围绕附红体病这个专题,课题组不但已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研究计划,近期还获得了国家863项目资助,在该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我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D.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我科通过对形态学、免疫学等多种诊断手段,对于各种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准确率高;通过免疫治疗、内外科综合治疗等多种手段,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科研教学:科室近5年来发表论文逾百篇,目前平均每年发表SCI文章2-3篇,中华血液学论文2-3篇。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启明星项目一项,医苑新星培养计划一项。在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200余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863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
血液科同时还承担临床医学7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的血液内科学、血液诊断学、实验血液学教学大课及见习教学任务。
上海市同济医院血液科共有医护人员46人,其中医师18人。教授及正高级职称技术人员3名,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5名,拥有3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取得国外博士学位高级医学人才多位,具备很强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我科先后承担国家“973”及“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各2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及科委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主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下:
1.在全国较早提出正常核型急性白血病分层诊治和预后评估体系。其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在近20家二、三级医院推广。应用本方法可早期筛查出高危正常核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明显提高临床缓解率。
2.在国际上首先系统地开展人畜共患附红细胞体病临床和基础相关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项目获得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在全国率先开展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大大降低了白血病患者复发风险及减轻化疗副反应。
4.应用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化疗药物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型,实现白血病患者个体化治疗,降低化疗毒副作用。
5.2002年起开展了以重金属铂类抗肿瘤药物为主的相关方案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目前开展免疫生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超大剂量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恶性淋巴瘤,取得较好疗效。
6.开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因学研究,发现辅助性T调节细胞表达缺陷在难治性ITP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采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以达到较好疗效。
学科带头人梁爱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ULM大学博士,现为全国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血液学组委员、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血液学会及肿瘤学会国际委员。曾荣获上海市医务系统“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卫生系统岗位能手、全国侨联创新优秀人才。并入选上海市 “医苑新星”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培养计划及“启明星追踪”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迄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3部。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者父母心”的信条进行工作,不分病人阶层、社会地位,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为病人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医疗特色:结合国内外血液专业进展信息和既往临床经验,科室制定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化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缓解率和生存率,对难治性血液系 统肿瘤及危重疑难病的诊疗抢救有着较高的水准和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血液科在血液传染病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经验,尤其在附红细胞体病诊治领域处于全国领先 水平。
A.难治性血液系统肿瘤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我科在长年实践中根据不同疾病性质、类型及患者经济状况,结合国内外血液专业最新进展,制定了一整套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化疗“平民”方案,提高了临床缓解率和生存率。经统计,目前我科患者经治疗后缓解率达到60%以上,已进入我国先进行列。
B.各类贫血和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我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了完整的贫血诊断方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治疗方面,开展和推广免疫抑制疗法,使得再障的疗效提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方面,按照国际最新诊断标准,分型治疗,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C.人畜共患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诊治:目前,围绕附红体病这个专题,课题组不但已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研究计划,近期还获得了国家863项目资助,在该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我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D.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我科通过对形态学、免疫学等多种诊断手段,对于各种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准确率高;通过免疫治疗、内外科综合治疗等多种手段,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科研教学:科室近5年来发表论文逾百篇,目前平均每年发表SCI文章2-3篇,中华血液学论文2-3篇。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启明星项目一项,医苑新星培养计划一项。在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200余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863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
血液科同时还承担临床医学7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的血液内科学、血液诊断学、实验血液学教学大课及见习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