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肾病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该院前身--天津市立中医院创办以来,以津门名医柴彭年为创始人的肾脏病研究拉开了帷幕。此后,以黄文政、曹式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总结、整理,创立了“疏利少阳、标本兼治”的治疗大法,对肾脏病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充实与发展,带动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学术继承人,建立了中医肾病科学科团队。在学科带头人杨洪涛教授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合理的研究梯队,历经“奠基—夯实—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肾脏病研究中心之一。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中医肾病重点专科,设有: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三个重点研究病种。由于专科建设成绩突出,人才辈出,2010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医肾病学】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的学科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本着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突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优势,中医肾病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主要研究的方向有:
从三焦辨识肾病的理论及疏利少阳法则的确立
常见肾脏疾病中医临床诊治规程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技术
慢性肾脏病的一体化管理及中药单元疗法的建立
在该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中医“少阳主枢”治疗慢性肾病的诊疗特色。中医肾病学在建设的过程中狠抓学科内涵建设,注重提高学科团队的整体学术水平,为中医药学科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提高解决肾病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规范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诊疗流程及路径管理,探索有中医药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
该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肾病重点专科协作组“中药结肠透析”协作组组长单位,主要负责华北地区联络工作,并成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病综合征协作分组副组长单位。
近5年来,学科着重开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学科骨干承担国家级自然基金、中医药行业专项等高级别课题7项、天津市科委自然基金、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卫生局等省部级课题7项、局级及其他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学奖励近10项。近5年,中医肾病学学科培养了医学博士14名;医学硕士54名;优秀临床人才2名;名中医学术继承人5名;“131”优秀人才3名,天津市名中医2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1名。
经过多年的学科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本着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突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优势,中医肾病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主要研究的方向有:
从三焦辨识肾病的理论及疏利少阳法则的确立
常见肾脏疾病中医临床诊治规程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技术
慢性肾脏病的一体化管理及中药单元疗法的建立
在该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中医“少阳主枢”治疗慢性肾病的诊疗特色。中医肾病学在建设的过程中狠抓学科内涵建设,注重提高学科团队的整体学术水平,为中医药学科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提高解决肾病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规范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诊疗流程及路径管理,探索有中医药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
该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肾病重点专科协作组“中药结肠透析”协作组组长单位,主要负责华北地区联络工作,并成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病综合征协作分组副组长单位。
近5年来,学科着重开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学科骨干承担国家级自然基金、中医药行业专项等高级别课题7项、天津市科委自然基金、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卫生局等省部级课题7项、局级及其他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学奖励近10项。近5年,中医肾病学学科培养了医学博士14名;医学硕士54名;优秀临床人才2名;名中医学术继承人5名;“131”优秀人才3名,天津市名中医2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