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是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常州市血液学重点学科。省卫生厅批准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专科。拥有相当完备和先进的实验设施。在硬件设施方面,额定床位81张,其中设有100级垂直层流净化病房13张可进行骨髓、外周干细胞及脐血等各种移植。配备有独立的血液实验室,设有流式细胞室、分子生物学检测室、细胞培养室、细胞遗传室、细胞形态室、出凝血室及骨髓干细胞冷冻冷藏室。在人才方面,现有博士学历5人,正主任医师4名,硕士生导师5名,副主任医师5人,血液科临床医生硕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2006年血液科与法国巴黎佩蔕亚医疗集团建立了血液合作中心,进行血液学基础和临床合作研究。科内有多名临床医师分别赴美国,法国等到国家的血液研究中心研修深造,使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医疗特色
1.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我科92年开始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是江苏省内较早开展移植的单位,能开展各类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异基因移植(同胞相合,非血缘,单倍型),同基因,脐带血及自体移植。目前是江苏省卫生厅批准具有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资质的科室。移植的疾病包括白血病,重型再障,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一般临床方法无法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了长期生存机会。
2.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恶性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液科在恶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方面,与国内外淋巴瘤病理专家联系紧密,除了常规的病理检查外,还充分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淋巴瘤患者的染色体变异情况,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基因检测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每例淋巴瘤的亚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在治疗上除化疗外还结合生物免疫疗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诱导分化等多种方法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并对每一例新诊断病人制定独立类型淋巴瘤的整体治疗策略。如对于一些恶性程度较高的患者,常规化疗并不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选择自体干细胞移植,不仅使病人获得的长期生存机会,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且在总体费用上也能大大减轻病人的负担。血液科近年来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度恶性和晚期淋巴瘤数十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建立的淋巴瘤病人病友会,对治疗后的病人长期随访和进行生活和护理指导。深受病友喜爱。我们的宗旨是:使淋巴瘤患者快乐地生活。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本科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之一。在出血性疾病方面,近年来主要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发现在ITP免疫发病机制中存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功能缺陷。外周血循环中树突细胞(DC),B细胞及抗炎细胞因子TGF-β1均参与了ITP的免疫发病机制。ITP首选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可通过促进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GF-β1的表达;减少患者外周血循环中pDC的数量和抑制mDC的成熟及降低外周血B细胞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血液科凌云博士的研究课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细胞免疫发病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08常州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初治慢性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获 2008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4.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发病率居多,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许多病人常并发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的损害,及骨髂系统破坏,血液科每收治新发病例40多例,除了在诊断方面常规开展形态学,免疫学,染色体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外还对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灶进行基因检测,在治疗上主要采用目前国际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治疗方案,在缓解率,无病生存期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对6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提高了治疗疗效,使病人的无病生存率明显提高。另外建立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友会,成立了病人治疗后的定期限随访和帮助病友之间的相助交流,医护人员就病人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或/及外周血中WT1基因表达水平,用于监测肿瘤病人缓解后的微小残留病,防止病情复发。并作为肿瘤特异性靶抗原用于免疫导向治疗。近期计划开展输注单倍同一性HLAⅠ类抗原不相合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预后不良型或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即细胞免疫治疗。通过检测WT1、NPM1、FLT3-ITD、CEBPA、MLL-PTD、NRAS及RUNX1基因突变和表达变化,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方案设计。使更多的常规治疗方案不佳的患者也获得长期生存。
学术研究
1.EPO-R研究进展
EPO是一种促进红细胞生长激素,但EPO须与相受体(EPOR)结合后才能发挥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EPOR在体内血细胞上的分布以及其与EPO结合后的信号传导机制目前所知甚少。该科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该项研究,取得了初步数据和成果。
2.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白血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Ab)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该科在自行研制出一株抗人粒细胞mAb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在炎症和肿瘤显像、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MRD中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RD)是指白血病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的状态,它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MRD的早期检测是防止白血病复发和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重要措施。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染色体和基因技术,而且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MRD检测手段。该科已经在FISH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在预测白血病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WT1基因在白血病表达及其靶向免疫治疗
WT1基因作为一种“泛白血病”标志可用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并作为白血病特异性靶抗原用于白血病免疫治疗。该科已经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100多例不同类型、不同病程阶段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为临床指导白血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正常开展WT1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
5.T调节细胞在GVHD防治中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近三十年来,同种异体骨髓或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恶性白血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术后出现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却是导致移植术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GVHD的预防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去除供者骨髓或外周血中的T细胞。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各种免疫抑制剂都带有或轻或重的副作用,而去除T细胞又会减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如何才能增强GVL效应,同时避免GVHD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该科通过建立GVHD的小鼠动物模型,研究CD4+D25+T调节细胞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中预防GVHD,保留GVL作用的机制,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存期。
6.恶性血液病的心理干预
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可产生的影响,在综合性医院各种疾病中,有许多躯体疾病可能伴发精神症状。世界范围的调查表明,在各种慢性身体疾病患者中有1/4~1/3伴有抑郁症。血液病也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该科对血液病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而且对其进行心理及药物干预治疗,探讨此类病人干预前后的心理学指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的变化,提出正常的处理方法。
医疗特色
1.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我科92年开始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是江苏省内较早开展移植的单位,能开展各类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异基因移植(同胞相合,非血缘,单倍型),同基因,脐带血及自体移植。目前是江苏省卫生厅批准具有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资质的科室。移植的疾病包括白血病,重型再障,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一般临床方法无法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了长期生存机会。
2.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恶性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液科在恶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方面,与国内外淋巴瘤病理专家联系紧密,除了常规的病理检查外,还充分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淋巴瘤患者的染色体变异情况,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基因检测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每例淋巴瘤的亚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在治疗上除化疗外还结合生物免疫疗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诱导分化等多种方法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并对每一例新诊断病人制定独立类型淋巴瘤的整体治疗策略。如对于一些恶性程度较高的患者,常规化疗并不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选择自体干细胞移植,不仅使病人获得的长期生存机会,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且在总体费用上也能大大减轻病人的负担。血液科近年来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度恶性和晚期淋巴瘤数十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建立的淋巴瘤病人病友会,对治疗后的病人长期随访和进行生活和护理指导。深受病友喜爱。我们的宗旨是:使淋巴瘤患者快乐地生活。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本科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之一。在出血性疾病方面,近年来主要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发现在ITP免疫发病机制中存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功能缺陷。外周血循环中树突细胞(DC),B细胞及抗炎细胞因子TGF-β1均参与了ITP的免疫发病机制。ITP首选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可通过促进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GF-β1的表达;减少患者外周血循环中pDC的数量和抑制mDC的成熟及降低外周血B细胞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血液科凌云博士的研究课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细胞免疫发病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08常州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初治慢性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获 2008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4.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发病率居多,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许多病人常并发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的损害,及骨髂系统破坏,血液科每收治新发病例40多例,除了在诊断方面常规开展形态学,免疫学,染色体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外还对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灶进行基因检测,在治疗上主要采用目前国际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治疗方案,在缓解率,无病生存期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对6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提高了治疗疗效,使病人的无病生存率明显提高。另外建立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友会,成立了病人治疗后的定期限随访和帮助病友之间的相助交流,医护人员就病人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或/及外周血中WT1基因表达水平,用于监测肿瘤病人缓解后的微小残留病,防止病情复发。并作为肿瘤特异性靶抗原用于免疫导向治疗。近期计划开展输注单倍同一性HLAⅠ类抗原不相合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预后不良型或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即细胞免疫治疗。通过检测WT1、NPM1、FLT3-ITD、CEBPA、MLL-PTD、NRAS及RUNX1基因突变和表达变化,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方案设计。使更多的常规治疗方案不佳的患者也获得长期生存。
学术研究
1.EPO-R研究进展
EPO是一种促进红细胞生长激素,但EPO须与相受体(EPOR)结合后才能发挥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EPOR在体内血细胞上的分布以及其与EPO结合后的信号传导机制目前所知甚少。该科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该项研究,取得了初步数据和成果。
2.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白血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Ab)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该科在自行研制出一株抗人粒细胞mAb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在炎症和肿瘤显像、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MRD中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RD)是指白血病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的状态,它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MRD的早期检测是防止白血病复发和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重要措施。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染色体和基因技术,而且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MRD检测手段。该科已经在FISH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在预测白血病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WT1基因在白血病表达及其靶向免疫治疗
WT1基因作为一种“泛白血病”标志可用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并作为白血病特异性靶抗原用于白血病免疫治疗。该科已经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100多例不同类型、不同病程阶段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为临床指导白血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正常开展WT1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
5.T调节细胞在GVHD防治中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近三十年来,同种异体骨髓或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恶性白血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术后出现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却是导致移植术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GVHD的预防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去除供者骨髓或外周血中的T细胞。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各种免疫抑制剂都带有或轻或重的副作用,而去除T细胞又会减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如何才能增强GVL效应,同时避免GVHD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该科通过建立GVHD的小鼠动物模型,研究CD4+D25+T调节细胞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中预防GVHD,保留GVL作用的机制,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病人的生存期。
6.恶性血液病的心理干预
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可产生的影响,在综合性医院各种疾病中,有许多躯体疾病可能伴发精神症状。世界范围的调查表明,在各种慢性身体疾病患者中有1/4~1/3伴有抑郁症。血液病也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该科对血液病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而且对其进行心理及药物干预治疗,探讨此类病人干预前后的心理学指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的变化,提出正常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