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神经内科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59年,是山西省神经病学建科最早的科室,也是第一个神经病学硕士授予点。自1979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00余名,担负着山西医科大学及该省大多数市、县级医院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1999、2012年被山西省卫生厅确定为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
经过五十五年的发展,科室形成脑血管病、癫痫等多个研究方向。其中,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病、脱髓鞘病、神经重症、神经变性病的学术带头人分别担任相关专业的全国学组委员及中国医师协会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省神经内科专业学组委员山西仅有4人,全在该科室。科室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生导师人数及博士学位人数均位居全省之首。因此,他们有省内同专业最杰出的人才团队。
科室门诊、急诊人数居全省之首。2014年搬入新住院楼增加至142张床位,分为神经重症组、神经肌肉病、神经免疫组、脑血管病组、神经变性病、癫痫与睡眠、中枢感染与循证医学等七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设20-22张床位。科室有视频脑电图仪、肌电图仪、诱发电位仪、颈部血管超声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等先进设备,有独立的康复室。2001年设立了山西省首家、至今也是全省唯一的脑血管病、癫痫动物实验室,2007年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含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室。实验室的规模、设备及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重症医学学组:在科主任牛小媛的领导下,由重症医学学组组长、副主任医师1名,医师2名组成医师团队。重症监护病房床位10张,每张床位均配备有先进的监护仪器及抢救设备;护理组包括肠内营养组、静脉输液组、皮肤护理组、管道护理组,以“神经重症医学组”为支撑的治疗团队,建立溶栓包,规范溶栓流程,与化验、CT、急诊科等协作,建立绿色通道,为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神经肌肉病学组:由郭军红学组组长、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肌电图医师1名、肌电图技师1名、病理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2009年在山西省内首次开展肌肉活检,填补了在临床神经肌肉病理方面的空白,现神经肌肉活检,组织染色、切片、阅片等已是学组的日常工作之一。平均每月完成5-8例。目前开展各种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的诊断。
神经免疫学组:由张美妮学组组长、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肌电图医师1名、肌电图技师1名、神经免疫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目前该学组主持承担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归的早期预测与干预》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与Tau蛋白的相关性研究》两项。参与主持国际多中心复发缓解型和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临床药物试验研究项目(Towrer/EFC10531、108MS301和BAF12)三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2012年9月多发性硬化亚太会议、2012年10月多发性硬化欧洲年会。
脑血管病组:科室脑血管病专业组成立于八十年代中期,目前该组有教授四名,副教授三名,博士五名。近十年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康复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中华级),获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脑血管病占科室住院病人的56%(旧病房80%)。脑血管病学组收治疑难及相对重症新发脑血管病,引领全科脑血管病新技术、新工作,如危重症脑血管病救治,小卒中、TIA再发卒中预防及规范化管理;与神经外科合作完成缺血性血管病支架治疗300例,完成颅内外血管搭桥术50例,CEA10例,开展了脊髓血管造影技术。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子课题两项。脑血管病专业组设置血管超声室,可床旁行颈动脉、颅内动脉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超声联合TCD综合评估血管,在该省属首家开展,对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的分级、动脉夹层及其他病因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管超声开展的工作有:微栓子监测、生理盐水发泡试验、卧立位血流监测、脑死亡评估、颈动脉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术后评估、卒中溶栓脑血管评估。设立脑血管专病门诊,每天上、下午均有出诊医生,由脑血管病亚专业、血管超声、神经介入共同完成,并兼负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及长期随访。
神经变性病组:由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测评师1名、住院医师1名、脑电图技师1名、肌电图医师1名组成。科室开展帕金森长程睡眠监测、帕金森肛门肌电图、AD和帕金森的PET-CT检查、AD和帕金森静息功能MRI、AD和帕金森规范化诊断及治疗、AD和帕金森康复及看护者训练、AD和帕金森的心理疏导、帕金森的中后期的治疗等工作,拟开展帕金森超声黑质检查。2010年科室创办了山西省首家老年失智症家属联谊会,从2011年开始每单月第二个星期四下午定期举行“帕友会”指导患者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残存认知能力、培训照料者看护技能、心理状态支持等。2013年3月12日,“黄手环”公益行动山西地区启动仪式,该院和山西电视台合作举办了“《放开我的手》首映礼暨《黄手环》山西地区发放启动式”主题晚会。从2013年开始,每月在山西健康之声广播开展一次“专家门诊”,介绍AD及相关疾病,把“黄手环•智友会”办到空中,服务人群更为广泛。截止到2014年3月,共发放黄手环823只,患者遍及全省11个地市,促进了山西省认知障碍疾病的社会关注。周一至周五均有帕金森、认知障碍及神经心理专病门诊,进行认知功能、UPDRS量表筛查等。、
癫痫与睡眠组:癫痫专业组于80年代中期开设专病门诊,30余年来为全国各地上万名癫痫患者进行诊治。目前分为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内科治疗组由孙美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外科治疗组由2名副主任医师组成。内科开展工作:1)脑电视频长程及睡眠监测;2)危重症床旁脑电监测,指导癫痫持续状态治疗;3)开展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灶定位,以及癫痫放电起源与病灶监测;4)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从免疫、血管、离子通道等方面对癫痫进行全方位的治疗,使大部分癫痫患者的发作得以控制。手术治疗:完成局灶性癫痫的外科治疗30余例,病变性质包括:海马硬化、皮层发育不良、灰质异位症、巨脑回畸形、外伤性癫痫、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性脑萎缩、低恶度胶质瘤等,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癫痫。癫痫与睡眠学组对癫痫患者进行正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长期管理着上千名癫痫患者。先后承担7项省级课题研究,参加6项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8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4篇被SCI收录。
中枢感染与循证学组:由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流行病学研究室管理员1名、遗传病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该学组主要疾病范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即病毒、细菌、隐球菌、神经梅毒、朊蛋白病、免疫相关性如抗NMDA抗体相关脑炎、脑干脑炎、小柳原田等,疑难杂病,如脑白质病变、副肿瘤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CADASIL等。目前开展的工作遗传病CADASIL、线粒体脑肌病、肯尼迪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D等的基因检测,并诊断线粒体病多例,拟开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近五年科室有国家“十一五”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4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达250余万元;参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篇,有8篇被SCI收录,SCI文章数量位居全省同专业之首。
经过五十五年的发展,科室形成脑血管病、癫痫等多个研究方向。其中,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病、脱髓鞘病、神经重症、神经变性病的学术带头人分别担任相关专业的全国学组委员及中国医师协会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省神经内科专业学组委员山西仅有4人,全在该科室。科室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生导师人数及博士学位人数均位居全省之首。因此,他们有省内同专业最杰出的人才团队。
科室门诊、急诊人数居全省之首。2014年搬入新住院楼增加至142张床位,分为神经重症组、神经肌肉病、神经免疫组、脑血管病组、神经变性病、癫痫与睡眠、中枢感染与循证医学等七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设20-22张床位。科室有视频脑电图仪、肌电图仪、诱发电位仪、颈部血管超声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等先进设备,有独立的康复室。2001年设立了山西省首家、至今也是全省唯一的脑血管病、癫痫动物实验室,2007年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含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室。实验室的规模、设备及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重症医学学组:在科主任牛小媛的领导下,由重症医学学组组长、副主任医师1名,医师2名组成医师团队。重症监护病房床位10张,每张床位均配备有先进的监护仪器及抢救设备;护理组包括肠内营养组、静脉输液组、皮肤护理组、管道护理组,以“神经重症医学组”为支撑的治疗团队,建立溶栓包,规范溶栓流程,与化验、CT、急诊科等协作,建立绿色通道,为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神经肌肉病学组:由郭军红学组组长、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肌电图医师1名、肌电图技师1名、病理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2009年在山西省内首次开展肌肉活检,填补了在临床神经肌肉病理方面的空白,现神经肌肉活检,组织染色、切片、阅片等已是学组的日常工作之一。平均每月完成5-8例。目前开展各种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的诊断。
神经免疫学组:由张美妮学组组长、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肌电图医师1名、肌电图技师1名、神经免疫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目前该学组主持承担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归的早期预测与干预》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与Tau蛋白的相关性研究》两项。参与主持国际多中心复发缓解型和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临床药物试验研究项目(Towrer/EFC10531、108MS301和BAF12)三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2012年9月多发性硬化亚太会议、2012年10月多发性硬化欧洲年会。
脑血管病组:科室脑血管病专业组成立于八十年代中期,目前该组有教授四名,副教授三名,博士五名。近十年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康复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中华级),获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脑血管病占科室住院病人的56%(旧病房80%)。脑血管病学组收治疑难及相对重症新发脑血管病,引领全科脑血管病新技术、新工作,如危重症脑血管病救治,小卒中、TIA再发卒中预防及规范化管理;与神经外科合作完成缺血性血管病支架治疗300例,完成颅内外血管搭桥术50例,CEA10例,开展了脊髓血管造影技术。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子课题两项。脑血管病专业组设置血管超声室,可床旁行颈动脉、颅内动脉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超声联合TCD综合评估血管,在该省属首家开展,对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的分级、动脉夹层及其他病因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管超声开展的工作有:微栓子监测、生理盐水发泡试验、卧立位血流监测、脑死亡评估、颈动脉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术后评估、卒中溶栓脑血管评估。设立脑血管专病门诊,每天上、下午均有出诊医生,由脑血管病亚专业、血管超声、神经介入共同完成,并兼负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及长期随访。
神经变性病组:由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测评师1名、住院医师1名、脑电图技师1名、肌电图医师1名组成。科室开展帕金森长程睡眠监测、帕金森肛门肌电图、AD和帕金森的PET-CT检查、AD和帕金森静息功能MRI、AD和帕金森规范化诊断及治疗、AD和帕金森康复及看护者训练、AD和帕金森的心理疏导、帕金森的中后期的治疗等工作,拟开展帕金森超声黑质检查。2010年科室创办了山西省首家老年失智症家属联谊会,从2011年开始每单月第二个星期四下午定期举行“帕友会”指导患者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残存认知能力、培训照料者看护技能、心理状态支持等。2013年3月12日,“黄手环”公益行动山西地区启动仪式,该院和山西电视台合作举办了“《放开我的手》首映礼暨《黄手环》山西地区发放启动式”主题晚会。从2013年开始,每月在山西健康之声广播开展一次“专家门诊”,介绍AD及相关疾病,把“黄手环•智友会”办到空中,服务人群更为广泛。截止到2014年3月,共发放黄手环823只,患者遍及全省11个地市,促进了山西省认知障碍疾病的社会关注。周一至周五均有帕金森、认知障碍及神经心理专病门诊,进行认知功能、UPDRS量表筛查等。、
癫痫与睡眠组:癫痫专业组于80年代中期开设专病门诊,30余年来为全国各地上万名癫痫患者进行诊治。目前分为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内科治疗组由孙美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外科治疗组由2名副主任医师组成。内科开展工作:1)脑电视频长程及睡眠监测;2)危重症床旁脑电监测,指导癫痫持续状态治疗;3)开展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灶定位,以及癫痫放电起源与病灶监测;4)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从免疫、血管、离子通道等方面对癫痫进行全方位的治疗,使大部分癫痫患者的发作得以控制。手术治疗:完成局灶性癫痫的外科治疗30余例,病变性质包括:海马硬化、皮层发育不良、灰质异位症、巨脑回畸形、外伤性癫痫、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性脑萎缩、低恶度胶质瘤等,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癫痫。癫痫与睡眠学组对癫痫患者进行正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长期管理着上千名癫痫患者。先后承担7项省级课题研究,参加6项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8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4篇被SCI收录。
中枢感染与循证学组:由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流行病学研究室管理员1名、遗传病实验室技师1名组成医师团队。该学组主要疾病范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即病毒、细菌、隐球菌、神经梅毒、朊蛋白病、免疫相关性如抗NMDA抗体相关脑炎、脑干脑炎、小柳原田等,疑难杂病,如脑白质病变、副肿瘤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CADASIL等。目前开展的工作遗传病CADASIL、线粒体脑肌病、肯尼迪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D等的基因检测,并诊断线粒体病多例,拟开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近五年科室有国家“十一五”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4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达250余万元;参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篇,有8篇被SCI收录,SCI文章数量位居全省同专业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