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急诊科
山西省中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6年,经过二十余年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在各届院领导的支持下,目前山西中医院急诊科已由初建时仅有六名护士组成,全院协作医疗工作的急诊“室”,发展成为独立的,日渐壮大的,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急诊“科”。
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及主管护师等护理人员共10名,形成了一个人才梯队合理,工作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
急诊科设有抢救床2张,留观床2张,输液床、椅共8张;配有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肺复苏机、全自动洗胃机、吸痰器、心电图机、电子血糖仪等先进设备,院内急诊CT、数字X光机全天24小时候诊,为抢救急危重病人提供了充分保证。
急诊科对内科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衰、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各种休克、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危重症、急性中毒、高热等危重急症以及急腹症、外伤等均能24小时接诊,开放急诊绿色通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急诊科对多种常见中医急危重症能以“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为原则进行抢救治疗。合理运用全国急诊必备中成药,对休克、外感高热及心脑血管急症的急救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急症中的优势,体现了中医特色。制定了“外感高热”、“眩晕”、“胸痹”等三种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及“外感高热”和“眩晕”的临床路径,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结合现代医学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等,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且能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势,造福于患者。
2003年“非典”期间,急诊科作为一线窗口科室,和中医院各科人员众志成城,实现了患者“零”漏诊,工作人员“零”感染,多人荣立省级二等功、三等功。2008年汶川地震,急诊科积极响应省卫生厅及医院号召,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参加院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
科室上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已形成了积极进取,钻研业务的良好风气,多次开展心肺复苏新指南解读、脓毒症休克的集束化治疗等讲座。医护人员均先后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和医科大第一医院进修,确保全科医护知识结构合理,紧跟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熟练掌握临床急救知识和技能。急诊科将再接再厉,力争创建并完善包括现场急救、途中转运、急诊室、病房、重症监护室的绿色生命通道急救模式,进一步提高急救诊治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注重发挥中医特色,使中医院急诊科再上新台阶。
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及主管护师等护理人员共10名,形成了一个人才梯队合理,工作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
急诊科设有抢救床2张,留观床2张,输液床、椅共8张;配有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肺复苏机、全自动洗胃机、吸痰器、心电图机、电子血糖仪等先进设备,院内急诊CT、数字X光机全天24小时候诊,为抢救急危重病人提供了充分保证。
急诊科对内科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衰、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各种休克、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危重症、急性中毒、高热等危重急症以及急腹症、外伤等均能24小时接诊,开放急诊绿色通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急诊科对多种常见中医急危重症能以“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为原则进行抢救治疗。合理运用全国急诊必备中成药,对休克、外感高热及心脑血管急症的急救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急症中的优势,体现了中医特色。制定了“外感高热”、“眩晕”、“胸痹”等三种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及“外感高热”和“眩晕”的临床路径,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结合现代医学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等,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且能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势,造福于患者。
2003年“非典”期间,急诊科作为一线窗口科室,和中医院各科人员众志成城,实现了患者“零”漏诊,工作人员“零”感染,多人荣立省级二等功、三等功。2008年汶川地震,急诊科积极响应省卫生厅及医院号召,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参加院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
科室上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已形成了积极进取,钻研业务的良好风气,多次开展心肺复苏新指南解读、脓毒症休克的集束化治疗等讲座。医护人员均先后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和医科大第一医院进修,确保全科医护知识结构合理,紧跟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熟练掌握临床急救知识和技能。急诊科将再接再厉,力争创建并完善包括现场急救、途中转运、急诊室、病房、重症监护室的绿色生命通道急救模式,进一步提高急救诊治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注重发挥中医特色,使中医院急诊科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