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
临床心理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创建于1954年;1974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全国高级医师进修基地;1975年始主办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0年和1986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至今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2年至今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通过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2011年,学科实验室通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评审。学科以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断关注该领域国际前沿性研究的热点、难点,注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把握临床与基础研究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解决临床问题的根本宗旨,每年学科都向国家、省部等政府科研部门申报大批的研究课题,并获得立项资助。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广东省和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下,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该学科各方向的研究都获得重要的进展,使这些领域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目前该学科已成为国内一流,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神经病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基地,也是我国高层次神经病学科人才培养中心之一。
近5年期间,该学科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及各级科研项目,成功立项81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五年期间共发表论文387篇,其中SCI论文110篇,SCI论文逐年增加,并有望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突破。近25年来主编出版了《临床神经病学》、《脑卒中》、《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神经遗传病学》等专著;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是目前我国神经病学界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该学科一直是我国南方神经系统疑难病和少见病的诊治和转诊中心,在东南亚一带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该学科拥有病床180多张,建有神经一科、神经二科(脑血管专科)、神经功能科、神经ICU、神经三科(黄埔院区)和神经五科(东山院区),每年出院人次数千人。神经一科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研究;神经二科设立了二级监护病房,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平台;神经功能科通过进行脑、脑血管等功能监测协助明确疾病诊断及病因,主要监测手段包括TCD微栓子监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睡眠监测、视频脑电图监测和各种神经功能量表评估等;神经ICU开展了脑功能监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神经功能监测的内容,为提高神经科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供了有效手段。平均门诊病人超过20万人次/年,分别设有脑血管病、遗传病、肌肉病、癫痫、痴呆、帕金森、神经心理及头痛眩晕等专科门诊,能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疾病的急救。学科建立了良好的疑难病的诊治和会诊机制,有多学科良好的协作平台,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参与并完成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组织了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该学科已形成了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带头人的强大学术团队,与此同时,一些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老教授仍活跃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带动学科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风。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的专家教授一起形成了一个新老结合、稳健而富有生气的团结协作的研究集体,同时也成为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和较强攻关能力的优秀团队。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具备广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各相关的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重视学科内学术骨干的培养,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更多提高和深造的机会,密切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已经形成了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先后选派多位年轻医生赴境外留学,已有10人学成回国,在该学科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学科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每年招收博士生9~10名,硕士生10~12名,是国内该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和完善了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出站制度,每年招收博士后1~2名。在培养的众多研究生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国内重点大学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或著名医疗单位神经病学的学术带头人。至今,神经科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遗传、退行变性疾病)均获得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每年均成功举办1~2期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此外,神经科每年均举办2期全国高级神经病学医师进修班,对象均为大中院校、地市级医院的神经科,内科和儿科医师,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数十年来,该学科通过高级进修班和学习班为全国各省、市、县级医院培养了大量的神经科高级人才,是国内最重要的神经病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近5年期间,该学科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及各级科研项目,成功立项81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五年期间共发表论文387篇,其中SCI论文110篇,SCI论文逐年增加,并有望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突破。近25年来主编出版了《临床神经病学》、《脑卒中》、《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神经遗传病学》等专著;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是目前我国神经病学界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该学科一直是我国南方神经系统疑难病和少见病的诊治和转诊中心,在东南亚一带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该学科拥有病床180多张,建有神经一科、神经二科(脑血管专科)、神经功能科、神经ICU、神经三科(黄埔院区)和神经五科(东山院区),每年出院人次数千人。神经一科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研究;神经二科设立了二级监护病房,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平台;神经功能科通过进行脑、脑血管等功能监测协助明确疾病诊断及病因,主要监测手段包括TCD微栓子监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睡眠监测、视频脑电图监测和各种神经功能量表评估等;神经ICU开展了脑功能监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神经功能监测的内容,为提高神经科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供了有效手段。平均门诊病人超过20万人次/年,分别设有脑血管病、遗传病、肌肉病、癫痫、痴呆、帕金森、神经心理及头痛眩晕等专科门诊,能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疾病的急救。学科建立了良好的疑难病的诊治和会诊机制,有多学科良好的协作平台,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参与并完成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组织了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该学科已形成了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带头人的强大学术团队,与此同时,一些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老教授仍活跃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带动学科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风。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的专家教授一起形成了一个新老结合、稳健而富有生气的团结协作的研究集体,同时也成为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和较强攻关能力的优秀团队。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具备广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各相关的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重视学科内学术骨干的培养,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更多提高和深造的机会,密切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已经形成了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先后选派多位年轻医生赴境外留学,已有10人学成回国,在该学科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学科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每年招收博士生9~10名,硕士生10~12名,是国内该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和完善了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出站制度,每年招收博士后1~2名。在培养的众多研究生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国内重点大学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或著名医疗单位神经病学的学术带头人。至今,神经科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遗传、退行变性疾病)均获得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每年均成功举办1~2期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此外,神经科每年均举办2期全国高级神经病学医师进修班,对象均为大中院校、地市级医院的神经科,内科和儿科医师,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数十年来,该学科通过高级进修班和学习班为全国各省、市、县级医院培养了大量的神经科高级人才,是国内最重要的神经病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