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
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病学专业始建于1978年。1985年开始承担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本科生见习和实习教学工作。1990年起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及国内进修生。1993年开始参加本科生理论课教学,1998年正式成立神经病学科。在胡学强教授的带领下,经科室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已逐渐形成了集神经、康复、介入、感染、神经心理疾病诊治一体的综合学科,是中山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基地,2007年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获得国家级临床试验药理基地,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现有在编医技人员91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6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22人,护士45人,电生理技师3人,研究实习员1人,检验技师1人,教辅员1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2人。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36名。
学科现设有3个病区(天河院区、罗岗院区),开放床位125张,神经科ICU 5张;每年收治住院病人约2500人次,年门诊约5万人次,年急诊约4000人次;每周开设专家门诊15单元,专科专病门诊6单元;病人来源覆盖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建设高水平专科总体纲要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单位合作模式,结合学科可持续发展需要和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该专科建设成为亚专业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神经内科临床诊疗中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
一、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针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治疗与康复、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及神经科危急重症等难点和重点,发挥科室临床病种齐全、人才队伍完整、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特点,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特色的诊疗路线,形成完善的危急重症诊疗方案。建立神经免疫病诊治中心、建立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及建立脑血管病防治及临床康复中心。
二、人才队伍
强化亚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国外研修学习制度,支持中青年骨干赴国外一流神经科进修学习,加强国际交流,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知名研究机构保持并开展长期实质性的合作,定期邀请专家来科室访问讲学。面向国际培养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后备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六大主体特色技术项目
1、脱髓鞘疾病的AQP4抗体检测
多发性硬化(MS)与视神经脊髓炎(NMO)同属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两者均能致残,且易复发,对青壮年劳动力造成严重危害。科室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QP4抗体以帮助诊断NMO及鉴别其他脱髓鞘疾病,
2、视神经脊髓炎激素脉冲治疗模式建立
科室正在建立一种NMO治疗模式—激素脉冲治疗,即在患者缓解期每3-4月予大剂量甲强龙间断冲击(甲强龙1.0g冲击5天后)治疗,初步统计显示,中心约120余例NMO患者经该方案治疗后病情(患者病残程度、病程、发病次数)均有明显好转。下一步将联合其他中心以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治疗,解决广大患者的痛苦。
3、TB - SPOT在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运用
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 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酶技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细胞。目前科室已针对约120余例疑似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开展该项检查,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4、在隐球菌脑膜炎的早期开展抗原凝集试验
隐球菌脑膜炎是神经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诊断和治疗难度最大的疾病,病死率在40-60%以上。由于早期缺乏敏感的隐球菌诊断方法,有些患者在检查十次以上,才发现是隐球菌脑膜炎,给隐脑患者后续的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科室自从开展抗原凝集试验来诊断隐球菌脑膜炎以来,发现抗原凝集试验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特异性在95%以上,敏感性在85%以上。由于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诊断率的提高,加上正规、阶梯的抗隐球菌治疗,目前隐球菌脑膜炎的死亡率下降到10%以下。
5、3D-FIESTA在脑血管疾病的运用
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with cycled phases, 3D FIESTA) 序列是一种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 SSFP)技术,横向磁化与纵向磁化始终不为零而处于稳态。连续激发时后一脉冲对上一次脉冲产生横向磁化矢量进行重聚,使之被利用形成信号,自由衰减信号也参与信号形成,可获得良好的信噪比和图像质量。由于横向磁化矢量不断被激励,使得组织的横向磁化矢量较大,而TR比组织的横向磁化时间要短,因此图像的T2 权重增加、T1 权重减小。该序列主要反映组织间T2/T1 值的差异,脂肪和水的T2/T1 值较大,呈明显高信号;软组织成分T2/T1 值较小,均为低信号,两者对比良好。3D FIESTAC序列结合MPR均可清晰显示受累颅神经及其与血管的关系,3D FIESTAC序列由于具有很高的对比噪声比和优质的空间分辨力。目前科室将该项技术运用于研究脑血管与颅神经的关系,在国内属于首创,为临床医生增加了新的早期诊疗手段。
6、等电聚焦加ABC法检测血与脑脊液的寡克隆区带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 ( oligoclonal bands, OCB )是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以MS为代表的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常用检测指标。科室在华南地区较早开展寡克隆带检测项目,且该项技术采用比较先进的等电聚焦加ABC法,提高了寡克隆区带阳性率。目前该检查已作为广东省内各大医院的一个检测平台,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非常好的诊断手段。
该专科强调临床带动科研,科研服务临床。作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以组长单位承担了多项Ⅱ期和Ⅲ期新药临床试验,参加了两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PRoFESS和TOWER研究)。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科室高度注重学科临床研究进展和学术交流,多次承办全国及省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科室讲座,连续举办了10期《全国脱髓鞘疾病临床与基础进展研讨班》;近5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发表临床SCI论文7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2009年获得医院优秀学科建设三等奖;2011年获得医院优秀学科建设一等奖;2012年获得医院优秀学科建设一等奖。
科室现有在编医技人员91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6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22人,护士45人,电生理技师3人,研究实习员1人,检验技师1人,教辅员1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2人。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36名。
学科现设有3个病区(天河院区、罗岗院区),开放床位125张,神经科ICU 5张;每年收治住院病人约2500人次,年门诊约5万人次,年急诊约4000人次;每周开设专家门诊15单元,专科专病门诊6单元;病人来源覆盖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建设高水平专科总体纲要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单位合作模式,结合学科可持续发展需要和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该专科建设成为亚专业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神经内科临床诊疗中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
一、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针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治疗与康复、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及神经科危急重症等难点和重点,发挥科室临床病种齐全、人才队伍完整、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特点,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特色的诊疗路线,形成完善的危急重症诊疗方案。建立神经免疫病诊治中心、建立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及建立脑血管病防治及临床康复中心。
二、人才队伍
强化亚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国外研修学习制度,支持中青年骨干赴国外一流神经科进修学习,加强国际交流,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知名研究机构保持并开展长期实质性的合作,定期邀请专家来科室访问讲学。面向国际培养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后备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六大主体特色技术项目
1、脱髓鞘疾病的AQP4抗体检测
多发性硬化(MS)与视神经脊髓炎(NMO)同属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两者均能致残,且易复发,对青壮年劳动力造成严重危害。科室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QP4抗体以帮助诊断NMO及鉴别其他脱髓鞘疾病,
2、视神经脊髓炎激素脉冲治疗模式建立
科室正在建立一种NMO治疗模式—激素脉冲治疗,即在患者缓解期每3-4月予大剂量甲强龙间断冲击(甲强龙1.0g冲击5天后)治疗,初步统计显示,中心约120余例NMO患者经该方案治疗后病情(患者病残程度、病程、发病次数)均有明显好转。下一步将联合其他中心以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治疗,解决广大患者的痛苦。
3、TB - SPOT在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运用
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 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酶技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细胞。目前科室已针对约120余例疑似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开展该项检查,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4、在隐球菌脑膜炎的早期开展抗原凝集试验
隐球菌脑膜炎是神经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诊断和治疗难度最大的疾病,病死率在40-60%以上。由于早期缺乏敏感的隐球菌诊断方法,有些患者在检查十次以上,才发现是隐球菌脑膜炎,给隐脑患者后续的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科室自从开展抗原凝集试验来诊断隐球菌脑膜炎以来,发现抗原凝集试验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特异性在95%以上,敏感性在85%以上。由于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诊断率的提高,加上正规、阶梯的抗隐球菌治疗,目前隐球菌脑膜炎的死亡率下降到10%以下。
5、3D-FIESTA在脑血管疾病的运用
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with cycled phases, 3D FIESTA) 序列是一种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 SSFP)技术,横向磁化与纵向磁化始终不为零而处于稳态。连续激发时后一脉冲对上一次脉冲产生横向磁化矢量进行重聚,使之被利用形成信号,自由衰减信号也参与信号形成,可获得良好的信噪比和图像质量。由于横向磁化矢量不断被激励,使得组织的横向磁化矢量较大,而TR比组织的横向磁化时间要短,因此图像的T2 权重增加、T1 权重减小。该序列主要反映组织间T2/T1 值的差异,脂肪和水的T2/T1 值较大,呈明显高信号;软组织成分T2/T1 值较小,均为低信号,两者对比良好。3D FIESTAC序列结合MPR均可清晰显示受累颅神经及其与血管的关系,3D FIESTAC序列由于具有很高的对比噪声比和优质的空间分辨力。目前科室将该项技术运用于研究脑血管与颅神经的关系,在国内属于首创,为临床医生增加了新的早期诊疗手段。
6、等电聚焦加ABC法检测血与脑脊液的寡克隆区带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 ( oligoclonal bands, OCB )是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以MS为代表的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常用检测指标。科室在华南地区较早开展寡克隆带检测项目,且该项技术采用比较先进的等电聚焦加ABC法,提高了寡克隆区带阳性率。目前该检查已作为广东省内各大医院的一个检测平台,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非常好的诊断手段。
该专科强调临床带动科研,科研服务临床。作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以组长单位承担了多项Ⅱ期和Ⅲ期新药临床试验,参加了两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PRoFESS和TOWER研究)。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科室高度注重学科临床研究进展和学术交流,多次承办全国及省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科室讲座,连续举办了10期《全国脱髓鞘疾病临床与基础进展研讨班》;近5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发表临床SCI论文7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2009年获得医院优秀学科建设三等奖;2011年获得医院优秀学科建设一等奖;2012年获得医院优秀学科建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