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由呼吸病区、呼吸专科门诊、呼吸内镜室、肺功能室、呼吸研究室组成,现有病床数42张,包括设备先进的重症呼吸监护病床5张。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主治医师3人,助教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技师7人,护士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是内科呼吸病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在学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7人,已毕业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1985年首次在中国从环境中分离到嗜肺军团杆菌,八十年代末开始系统进行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调查和耐药机制研究。九十年代在国内率先进行绿脓杆菌肺部感染快速诊断,细菌生物被膜病治疗和内毒素研究,参加全国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监测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派的抗菌药物临床实验。开展国际多中心合作,长期观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早期哮喘。研究对结核分支杆菌、新型隐球菌、曲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和免疫治疗,在肺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诊治、肺癌的生物治疗基础研究中亦作出了较好的成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注重对外交流,先后与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部、琉球大学医学部、东北大学医学部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已有十余人次前往留学和访问,共同研究呼吸道疾病的诊治,较快掌握学科学术发展动态及先进知识,形成了该科的特色和优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1987年获广东省高教联合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中山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十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攻关、卫生部、省科委和卫生厅等基金20余项,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国家级和省级杂志论文近200篇。2006年通过由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评审,批准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007年批准为国家呼吸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具备培养呼吸内科专科医师资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在长期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能结合国内外新技术、新进展,开展新项目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处于省内前列,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治疗,提高对呼吸系统各种疾患的诊治水平,收治并成功抢救众多呼吸系统急危症病人。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部肿瘤、肺血栓栓塞症、间质性肺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有较深的研究和丰富的诊治经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1985年首次在中国从环境中分离到嗜肺军团杆菌,八十年代末开始系统进行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调查和耐药机制研究。九十年代在国内率先进行绿脓杆菌肺部感染快速诊断,细菌生物被膜病治疗和内毒素研究,参加全国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监测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派的抗菌药物临床实验。开展国际多中心合作,长期观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早期哮喘。研究对结核分支杆菌、新型隐球菌、曲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和免疫治疗,在肺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诊治、肺癌的生物治疗基础研究中亦作出了较好的成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注重对外交流,先后与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部、琉球大学医学部、东北大学医学部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已有十余人次前往留学和访问,共同研究呼吸道疾病的诊治,较快掌握学科学术发展动态及先进知识,形成了该科的特色和优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1987年获广东省高教联合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中山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十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攻关、卫生部、省科委和卫生厅等基金20余项,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国家级和省级杂志论文近200篇。2006年通过由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评审,批准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007年批准为国家呼吸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具备培养呼吸内科专科医师资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在长期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能结合国内外新技术、新进展,开展新项目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处于省内前列,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治疗,提高对呼吸系统各种疾患的诊治水平,收治并成功抢救众多呼吸系统急危症病人。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部肿瘤、肺血栓栓塞症、间质性肺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有较深的研究和丰富的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