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
新生儿科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立于1983年1月1日,是省内第一家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新生儿科之一,是卫生部最早命名的“全国新生儿专业医师培训基地”,是该院的重点专科。创始人为全国著名新生儿学专家陈自励教授,在全国和湖北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多年来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全国围产学会等学术组织的成员单位。199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3年又率先成立了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nets)。新生儿科已经成为医院集临床医疗 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已发展成为具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母婴同室和新生儿实验室的完整的专业体系。该科现已成为规模全省最大、设备全国一流。技术力量雄厚的新生儿科。
2005年,时任新生儿科副主任的的夏世文赴瑞典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2006年4月,西学归来的他担任新生儿科主任,凭借勤劳与智慧,带领全科医务人员续写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辉煌。
通过不懈努力,临床救治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11月湖北省卫生厅授予该科“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病房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开放床位由原来的60张增至120张,由原有的两层楼扩展成三层。同年7月,由省科技厅、卫生厅组织评审通过,“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两个中心的设立,奠定了该科在全省新生儿专业的领航地位。现今搬迁至新大楼后,病房面积为5000m2、床位数达180张之多。新病房在原有的专业底蕴基础上已形成了完整的结构框架,由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Ⅰ、NICU-Ⅱ、NICU-Ⅲ)、母婴同室病房、危重儿出院后随访、新生儿实验室、新生儿门诊八大部份组成。
优秀的团队
医生共计22名,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8名。护士共计118名,含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6名。技师:共计4名,含副主任技师1名。特聘专家4人。
领先的技术
(1)新生儿院前急救技术:作为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配置了4套先进的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建立了完善的转运制度和全面的抢救技术(STABLE 模式),包括院前急救稳定病情,转运途中监测生命征、血糖、呼吸支持技术应用等,近4年来共转运新生儿4110例,占同期总住院病人的30.3%,转运病人中占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系统疾病(共占70.2%),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治愈好转率达99.3%。并先后与湖北省内140余家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协作关系, 转运辐射半径达300公里,降低了湖北省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
(2)新生儿黄疸诊治及换血术:根据全国新生儿学组2001年黄疸干预方案及美国儿科学会2004年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结合该院实际制定出一套新生儿黄疸诊疗方案。此方案应用于临床后,黄疸患儿在入院后无一例新发胆红素脑病。2001年开展脐静脉插管换血术,将传统的脐血管插管换血术改进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降低了并发症及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并可调整换血速度,能及时有效的将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且有发生胆红素脑病可能的新生儿救治成功。共施行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术百余例,成功率99%,未发生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
(3)新生儿呼吸支持及管理技术:摸索及总结了一整套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操作规范及实用技术,减少了新生儿危重症的死亡率。率先在省内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临床;率先在省内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率先在省内应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及严重肺损伤;率先在省内开展经鼻呼吸机辅助通气,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先在国内将比例通气技术应用于新生儿临床;开展脐静脉置管,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封闭式吸痰,外周动脉血压监测等国内外领先技术。
应用以上技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肺出血患儿,成功率在97%以上,死亡率0.67% ,并发表相关论文10篇。
(4)早产儿综合救治技术:对早产儿进行科学的分级管理、严格的院感控制和规范的营养支持。先后开展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肺透明膜病、常频及高频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胃肠外营养,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等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临床,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穿刺近200例,至今仅一例疑似感染,已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的必需保障。同时运用发展性照顾(NIDCAP)的理念,根据每个婴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尽可能排除环境中妨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如温度、声、光、体位等,并致力于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如早产儿"鸟巢"、暗室、微量喂养、亲情抚爱、心理护理等,减少了早产儿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目前存活早产儿体重最轻的为780克,胎龄最小的为27周,并成功救治了多例三胞胎。2012年7月曾救治一个胎龄23周、体重仅550克的超未成熟儿,存活达一周(后因家长担心预后而放弃)。
(5)新生儿脑损伤及早期干预、防治伤残的技术:
该科于2006年开展了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身亚低温治疗HIE的研究,从而降低或减轻了中重度HIE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自2009年以来与该院超声科在国内最早联合开展颅脑超声弹性成像早期诊断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准确率90%以上,该技术有望成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手段之一。该院儿保科对该科出院的高危新生儿及早产儿进行随访和早期干预,降低了脑瘫和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这些孩子的生存质量。
先进的设备
该科拥有新生儿呼吸机(10台)、CPAP装置(20台)、中央监护仪(1套)、暖箱(140余台)、多参数心肺监护仪(160余台)、国产及进口辐射暖床(15台)、冷光源黄疸治疗仪,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仪,微量血气、血糖、胆红素测定仪,床旁超声及X光机各一台。
科研与教学
采纳“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送有上进心的医护人员赴国内外进修学习,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讲学、指导,领会先进的理念,指导临床实践。近十名医护人员曾赴国外NICU进修学习。
该科主编或参编专著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共承担及参与湖北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及国家攻关协作项目共10余项。在全国及省市儿科学会、围产学会、儿童保健学会及8家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均占有席位。
人性化的关怀
对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该科特开辟一层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全省仅此一家。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专门的工作电话与患儿家长直接交流。每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专门建立了供医患交流的网站,普及医学知识,传授育儿经验。
新生儿科一路前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以医护人员为本。在拥有有高水平的诊疗和救治技术的同时,还将继续发展专业学科建设,加大力度进行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临床亚专科建设,打造一批技术精良、医德高尚的队伍;加大对全省各级医院新生儿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实践“两个中心”的社会职能,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网络,采用直升机转运将转运范围扩大到全省及周边省份。
以患儿及家属为本。不仅提供专业、细致的护理,还将开展更人性化的照护,为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我们开通专门的探视走廊,定期提供并指导家长入室护理,为出院后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打下基础。我们开辟一间母乳喂养室,为促进母乳喂养、增加母婴感情、提高宝宝免疫力提供帮助。我们全面展开优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不仅为宝宝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优质护理,还将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减轻家属的担忧。秉承“至精至微,至意深心”为患儿及家属服务!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建设,新生儿科已融临床、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逐步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全国一流技术的科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夯实基础,持续发展,引领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不断前行!
二、急救转运中心技术人员
(一)负责人员
1、总负责人:夏世文科主任
2、临床负责人:宋飞 副主任(医疗)、胡永群 护士长(护理)
(二)其他医护技人员
优秀的团队: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博士学位2名,在读博士1名,医学硕士8名,新生儿实验室技术人员4名,副主任技师1名。护理人员78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
三、转运中心设备概况
6台救护车,车载急救设备转运系统(含急救转运暖箱、呼吸机、监护仪、复苏器、输液泵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配备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各种临床诊疗设备,包括:各种进口婴儿、新生儿专用呼吸机 (5台);高频振荡呼吸机(3台); 进口复苏器4台,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系统;进口及国产婴儿培养箱(55台); 进口中央监护仪4台,床边多功能生理监护仪(30台);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10台);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1台);经皮胆红素监测仪(2台);无创血压监测仪(3台);血气生化分析仪(2台);微量血糖测定计(4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空氧混合器、氧浓度测定仪,输液泵、微量推注泵(60台);床边b型超声诊断仪(1台);可移动x光摄片机(1台);远红外线抢救台(9台);蓝光治疗仪(20台);移动自然光照射治疗系统(2台); (2套)等。输液泵、血气分析仪、微量血清胆红素、血糖、血电解质测定仪、床旁x线光机、床旁b超机等,用于新生儿急救转运。
四、转运中心技术优势
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经验丰富,每年2000人左右的危重抢救病人,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治愈率90%以上。尤其对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呼吸循环衰竭患儿的抢救更是有独到之处。科内建立了各种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已成功抢救近10名26~28周、体重770~1000g的患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
1、完善而先进的呼吸支持技术:该科自上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人工呼吸机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天都有多台常频或高频呼吸机、cpap机用于抢救危重患儿。于2002年率先在省内将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用于抢救肺动脉高压患儿,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丰富了抢救方法,肺出血和呼吸衰竭的患儿死亡率极低,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得到了全国新生儿学组专家的高度肯定。
2、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术:该方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症的有效方法。该科于2001年对原来换血方法改良后率先使用,此方法临床效果好,安全系数高,操作更简便,已成功为100余例患儿进行换血,全部治愈,有效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该方法能迅速缓解部分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而引起的严重临床表现,副作用少。该科一线医护人员均能独立开展该项技术。
4、新生儿科自2007年开展picc技术,至今已成功穿刺60余例且无一例感染,此技术明显减少了极低早产儿的侵入性操作,消除了高渗刺激性药物渗漏引起皮肤坏死的现象,促进了他们的康复,提高了护理水平,减少了医疗纠纷,在全省新生儿picc技术中率先填补了这项空白,成为成功抢救极低、超低体重儿的一项利器。
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nbna):我们不仅关注患儿的存活率,也十分重视患儿的生存质量。专门安排一名主任医师做高危儿出院后的随访,给出院患儿及时正确的指导,同时利用abr及nbna对患儿的听力及神经发育的近远期预后作出科学而恰当的评判,并给予及时的干预。
6、规范的早产儿管理及支持护理:早产儿支持护理是关系到早产儿治愈率以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该科每年收治约800个孕周27~34周的早产儿,为此该院新生儿科专门开辟了早产婴室,进口早产儿专用暖箱,并用肌肤抚触、被动运动操、视觉听觉刺激、鸟巢、非营养性吸吮等个性化护理手段等促进发育,picc技术支持的胃肠外营养;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保证了早产儿的护理质量。
7、人性化的关怀:对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该科特地开辟一层楼的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在全省仅此一家。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工作电话便于家长与管床医生直接交流。每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传授育儿经验,普及医学知识。
8、科研与教学
建科至今,主编或参编专著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在省儿科学会、省围产学会、省儿保学会及8家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均占有席位,“九五”以来共承担及参与湖北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及国家攻关协作项目等共10余项,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为新生儿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新生儿病房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号”和市“十佳巾帼建功文明岗”,平均每年培训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的进修医生护士50余名。 2002年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2003年举办了新生儿急救与转运学习班,2006年举办了全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与新技术学习班。2007年举办学习班,2008年5月该科成功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科主任高级培训班及湖北省新生儿危急重症学习班,不仅给全省新生儿学界带来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而且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习班。在院领导支持下,举办了三次大型新生儿专业理论学习班。其中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高级师资培训班》规模空前,与会人数达236人,邀请了国外著名学者来武汉讲学,努力使新生儿科的学术水平跟国际接轨。同时,利用新生儿转运网络推广新理论、新技术,使整个湖北省新生儿科的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五、转运中心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
1、质量控制
转运中心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电话接听制度、病情反馈制度等,我们一直坚持与转诊单位进行信息反馈,按地域划分,指派副高职称医师定期就所转病人的转归及转诊单位存在的问题或要求进行沟通与指导,化解误会,减少纠纷,此举得到了基层医院的高度认可。同时我们也对转诊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及人员培训。
2、技术管理
自成立之初起,就成立转运小组,每组3人。参与转运医护人员均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接受专门培训,如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车载呼吸机的使用等,能保证转运质量;每年都派几名转运小组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或新生儿急救学习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每月两次科内业务学习;每月底进行一次医护质量通报;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该院讲学、查房。该中心二线医生必须参与所有新入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诊疗方案的制定。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是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得到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全省新生儿急救初诊、现场救治、转运、康复、反馈及培训的网络程序,将有效地降低全省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人口素质。
3、新生儿科强化环节管理 预防院内感染科室除了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外,还制定nicu消毒隔离制度、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nicu内感染监控工作由护士长全面负责,并邀请院感人员定期到科室进行检测和报告。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nicu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新进职工进入nicu工作前需进行岗前消毒隔离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定期考核,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定期培训、考核配奶员的配奶工作以及新生儿食具的消毒工作;定期培训、考核消毒员、清洁员的消毒隔离工作等。每月进行消毒工作的工作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新生儿科nicu以“交叉感染像链条,每个环节都重要,一个环节不注意,整个链条成废料”为座右铭,医护人员自觉地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六、相关辅助科室技术及设备
该院放射科专为该中心配备200毫安床边x光机及数字成像系统,双排螺旋ct及数字胃肠机,b超室有多台二维或三维彩色超声多普勒仪,于2008年专为nicu配备一台床边b超机,检验科有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设备,能满足新生儿科开展医疗工作。全国超声医师培训基地、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省遗传医学中心均设在该院。
七、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
目前,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及nicu规模、设备都得到国内同行公认属国内一流行列。新生儿危重症转运网络覆盖整个湖北地区。学科在华中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也具有较大影响。曾多次接待国内、国际同行来参观,专科负责人及一些主要技术骨干多次应邀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作有关重症新生儿救治方面的学术讲座;nicu和新生儿科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30余人。专业技术队伍中有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7种杂志的编委;1人湖北省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主任委员。
2005年,时任新生儿科副主任的的夏世文赴瑞典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2006年4月,西学归来的他担任新生儿科主任,凭借勤劳与智慧,带领全科医务人员续写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辉煌。
通过不懈努力,临床救治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11月湖北省卫生厅授予该科“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病房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开放床位由原来的60张增至120张,由原有的两层楼扩展成三层。同年7月,由省科技厅、卫生厅组织评审通过,“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两个中心的设立,奠定了该科在全省新生儿专业的领航地位。现今搬迁至新大楼后,病房面积为5000m2、床位数达180张之多。新病房在原有的专业底蕴基础上已形成了完整的结构框架,由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Ⅰ、NICU-Ⅱ、NICU-Ⅲ)、母婴同室病房、危重儿出院后随访、新生儿实验室、新生儿门诊八大部份组成。
优秀的团队
医生共计22名,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8名。护士共计118名,含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6名。技师:共计4名,含副主任技师1名。特聘专家4人。
领先的技术
(1)新生儿院前急救技术:作为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配置了4套先进的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建立了完善的转运制度和全面的抢救技术(STABLE 模式),包括院前急救稳定病情,转运途中监测生命征、血糖、呼吸支持技术应用等,近4年来共转运新生儿4110例,占同期总住院病人的30.3%,转运病人中占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系统疾病(共占70.2%),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治愈好转率达99.3%。并先后与湖北省内140余家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协作关系, 转运辐射半径达300公里,降低了湖北省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
(2)新生儿黄疸诊治及换血术:根据全国新生儿学组2001年黄疸干预方案及美国儿科学会2004年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结合该院实际制定出一套新生儿黄疸诊疗方案。此方案应用于临床后,黄疸患儿在入院后无一例新发胆红素脑病。2001年开展脐静脉插管换血术,将传统的脐血管插管换血术改进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降低了并发症及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并可调整换血速度,能及时有效的将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且有发生胆红素脑病可能的新生儿救治成功。共施行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术百余例,成功率99%,未发生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
(3)新生儿呼吸支持及管理技术:摸索及总结了一整套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操作规范及实用技术,减少了新生儿危重症的死亡率。率先在省内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临床;率先在省内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率先在省内应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及严重肺损伤;率先在省内开展经鼻呼吸机辅助通气,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先在国内将比例通气技术应用于新生儿临床;开展脐静脉置管,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封闭式吸痰,外周动脉血压监测等国内外领先技术。
应用以上技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肺出血患儿,成功率在97%以上,死亡率0.67% ,并发表相关论文10篇。
(4)早产儿综合救治技术:对早产儿进行科学的分级管理、严格的院感控制和规范的营养支持。先后开展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肺透明膜病、常频及高频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胃肠外营养,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等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临床,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穿刺近200例,至今仅一例疑似感染,已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的必需保障。同时运用发展性照顾(NIDCAP)的理念,根据每个婴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尽可能排除环境中妨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如温度、声、光、体位等,并致力于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如早产儿"鸟巢"、暗室、微量喂养、亲情抚爱、心理护理等,减少了早产儿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目前存活早产儿体重最轻的为780克,胎龄最小的为27周,并成功救治了多例三胞胎。2012年7月曾救治一个胎龄23周、体重仅550克的超未成熟儿,存活达一周(后因家长担心预后而放弃)。
(5)新生儿脑损伤及早期干预、防治伤残的技术:
该科于2006年开展了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身亚低温治疗HIE的研究,从而降低或减轻了中重度HIE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自2009年以来与该院超声科在国内最早联合开展颅脑超声弹性成像早期诊断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准确率90%以上,该技术有望成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手段之一。该院儿保科对该科出院的高危新生儿及早产儿进行随访和早期干预,降低了脑瘫和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这些孩子的生存质量。
先进的设备
该科拥有新生儿呼吸机(10台)、CPAP装置(20台)、中央监护仪(1套)、暖箱(140余台)、多参数心肺监护仪(160余台)、国产及进口辐射暖床(15台)、冷光源黄疸治疗仪,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仪,微量血气、血糖、胆红素测定仪,床旁超声及X光机各一台。
科研与教学
采纳“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送有上进心的医护人员赴国内外进修学习,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讲学、指导,领会先进的理念,指导临床实践。近十名医护人员曾赴国外NICU进修学习。
该科主编或参编专著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共承担及参与湖北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及国家攻关协作项目共10余项。在全国及省市儿科学会、围产学会、儿童保健学会及8家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均占有席位。
人性化的关怀
对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该科特开辟一层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全省仅此一家。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专门的工作电话与患儿家长直接交流。每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专门建立了供医患交流的网站,普及医学知识,传授育儿经验。
新生儿科一路前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以医护人员为本。在拥有有高水平的诊疗和救治技术的同时,还将继续发展专业学科建设,加大力度进行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临床亚专科建设,打造一批技术精良、医德高尚的队伍;加大对全省各级医院新生儿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实践“两个中心”的社会职能,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网络,采用直升机转运将转运范围扩大到全省及周边省份。
以患儿及家属为本。不仅提供专业、细致的护理,还将开展更人性化的照护,为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我们开通专门的探视走廊,定期提供并指导家长入室护理,为出院后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打下基础。我们开辟一间母乳喂养室,为促进母乳喂养、增加母婴感情、提高宝宝免疫力提供帮助。我们全面展开优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不仅为宝宝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优质护理,还将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减轻家属的担忧。秉承“至精至微,至意深心”为患儿及家属服务!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建设,新生儿科已融临床、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逐步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全国一流技术的科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夯实基础,持续发展,引领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不断前行!
二、急救转运中心技术人员
(一)负责人员
1、总负责人:夏世文科主任
2、临床负责人:宋飞 副主任(医疗)、胡永群 护士长(护理)
(二)其他医护技人员
优秀的团队: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博士学位2名,在读博士1名,医学硕士8名,新生儿实验室技术人员4名,副主任技师1名。护理人员78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
三、转运中心设备概况
6台救护车,车载急救设备转运系统(含急救转运暖箱、呼吸机、监护仪、复苏器、输液泵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配备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各种临床诊疗设备,包括:各种进口婴儿、新生儿专用呼吸机 (5台);高频振荡呼吸机(3台); 进口复苏器4台,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系统;进口及国产婴儿培养箱(55台); 进口中央监护仪4台,床边多功能生理监护仪(30台);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10台);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1台);经皮胆红素监测仪(2台);无创血压监测仪(3台);血气生化分析仪(2台);微量血糖测定计(4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空氧混合器、氧浓度测定仪,输液泵、微量推注泵(60台);床边b型超声诊断仪(1台);可移动x光摄片机(1台);远红外线抢救台(9台);蓝光治疗仪(20台);移动自然光照射治疗系统(2台); (2套)等。输液泵、血气分析仪、微量血清胆红素、血糖、血电解质测定仪、床旁x线光机、床旁b超机等,用于新生儿急救转运。
四、转运中心技术优势
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经验丰富,每年2000人左右的危重抢救病人,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治愈率90%以上。尤其对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呼吸循环衰竭患儿的抢救更是有独到之处。科内建立了各种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已成功抢救近10名26~28周、体重770~1000g的患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
1、完善而先进的呼吸支持技术:该科自上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人工呼吸机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天都有多台常频或高频呼吸机、cpap机用于抢救危重患儿。于2002年率先在省内将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用于抢救肺动脉高压患儿,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丰富了抢救方法,肺出血和呼吸衰竭的患儿死亡率极低,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得到了全国新生儿学组专家的高度肯定。
2、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术:该方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症的有效方法。该科于2001年对原来换血方法改良后率先使用,此方法临床效果好,安全系数高,操作更简便,已成功为100余例患儿进行换血,全部治愈,有效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该方法能迅速缓解部分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而引起的严重临床表现,副作用少。该科一线医护人员均能独立开展该项技术。
4、新生儿科自2007年开展picc技术,至今已成功穿刺60余例且无一例感染,此技术明显减少了极低早产儿的侵入性操作,消除了高渗刺激性药物渗漏引起皮肤坏死的现象,促进了他们的康复,提高了护理水平,减少了医疗纠纷,在全省新生儿picc技术中率先填补了这项空白,成为成功抢救极低、超低体重儿的一项利器。
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nbna):我们不仅关注患儿的存活率,也十分重视患儿的生存质量。专门安排一名主任医师做高危儿出院后的随访,给出院患儿及时正确的指导,同时利用abr及nbna对患儿的听力及神经发育的近远期预后作出科学而恰当的评判,并给予及时的干预。
6、规范的早产儿管理及支持护理:早产儿支持护理是关系到早产儿治愈率以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该科每年收治约800个孕周27~34周的早产儿,为此该院新生儿科专门开辟了早产婴室,进口早产儿专用暖箱,并用肌肤抚触、被动运动操、视觉听觉刺激、鸟巢、非营养性吸吮等个性化护理手段等促进发育,picc技术支持的胃肠外营养;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保证了早产儿的护理质量。
7、人性化的关怀:对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该科特地开辟一层楼的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在全省仅此一家。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工作电话便于家长与管床医生直接交流。每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传授育儿经验,普及医学知识。
8、科研与教学
建科至今,主编或参编专著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在省儿科学会、省围产学会、省儿保学会及8家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均占有席位,“九五”以来共承担及参与湖北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及国家攻关协作项目等共10余项,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为新生儿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新生儿病房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号”和市“十佳巾帼建功文明岗”,平均每年培训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的进修医生护士50余名。 2002年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2003年举办了新生儿急救与转运学习班,2006年举办了全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与新技术学习班。2007年举办学习班,2008年5月该科成功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科主任高级培训班及湖北省新生儿危急重症学习班,不仅给全省新生儿学界带来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而且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习班。在院领导支持下,举办了三次大型新生儿专业理论学习班。其中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高级师资培训班》规模空前,与会人数达236人,邀请了国外著名学者来武汉讲学,努力使新生儿科的学术水平跟国际接轨。同时,利用新生儿转运网络推广新理论、新技术,使整个湖北省新生儿科的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五、转运中心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
1、质量控制
转运中心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电话接听制度、病情反馈制度等,我们一直坚持与转诊单位进行信息反馈,按地域划分,指派副高职称医师定期就所转病人的转归及转诊单位存在的问题或要求进行沟通与指导,化解误会,减少纠纷,此举得到了基层医院的高度认可。同时我们也对转诊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及人员培训。
2、技术管理
自成立之初起,就成立转运小组,每组3人。参与转运医护人员均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接受专门培训,如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车载呼吸机的使用等,能保证转运质量;每年都派几名转运小组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或新生儿急救学习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每月两次科内业务学习;每月底进行一次医护质量通报;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该院讲学、查房。该中心二线医生必须参与所有新入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诊疗方案的制定。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是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得到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全省新生儿急救初诊、现场救治、转运、康复、反馈及培训的网络程序,将有效地降低全省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人口素质。
3、新生儿科强化环节管理 预防院内感染科室除了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外,还制定nicu消毒隔离制度、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nicu内感染监控工作由护士长全面负责,并邀请院感人员定期到科室进行检测和报告。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nicu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新进职工进入nicu工作前需进行岗前消毒隔离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定期考核,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定期培训、考核配奶员的配奶工作以及新生儿食具的消毒工作;定期培训、考核消毒员、清洁员的消毒隔离工作等。每月进行消毒工作的工作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新生儿科nicu以“交叉感染像链条,每个环节都重要,一个环节不注意,整个链条成废料”为座右铭,医护人员自觉地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六、相关辅助科室技术及设备
该院放射科专为该中心配备200毫安床边x光机及数字成像系统,双排螺旋ct及数字胃肠机,b超室有多台二维或三维彩色超声多普勒仪,于2008年专为nicu配备一台床边b超机,检验科有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设备,能满足新生儿科开展医疗工作。全国超声医师培训基地、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省遗传医学中心均设在该院。
七、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
目前,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及nicu规模、设备都得到国内同行公认属国内一流行列。新生儿危重症转运网络覆盖整个湖北地区。学科在华中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也具有较大影响。曾多次接待国内、国际同行来参观,专科负责人及一些主要技术骨干多次应邀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作有关重症新生儿救治方面的学术讲座;nicu和新生儿科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30余人。专业技术队伍中有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7种杂志的编委;1人湖北省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