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二院
心血管内科
心内科成立于1984年,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厅 “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2003年,心内科成为第七轮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是第八轮广东省重点学科(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05年成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2008年,心血管研究团队成为广州市教育系统科研创新学术团队。2009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首批心血管介入资质准入单位。2011年心内科入选首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同年,成为广州市重点学科(心血管病与心血管药理)。心内科现有医师1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博士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刘世明教授为广东省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心内科目前开放床位72张,包括现代化的冠心病监护室一个及心导管室、心电生理室及心血管实验室。心导管室装有TOSHIBA大型数字减影X线机(1000MA) 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配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PACS)。心导管室还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临时起搏器、自动除颤监护仪、CARTO XP电生理导航系统、多导生理记录仪、PHILLIP IE33超声诊断系统,心血管实验室拥有Zeiss LSM71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GE双向电泳仪、膜片钳等大型实验研究设备。
该学科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2009年,以转化医学为方向,成立了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实行交叉整合和资源共享,为心内科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推进学科发展。积极开展介入性心脏病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了大量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心脏起搏、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快速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治疗方面己达省内先进水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控制在50%以下,达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外合作,开展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
心内科不仅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介入心脏病学、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救治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心内科全天候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形成了鲜明特色,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数量及成功率居省内前列。2010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心内科建立了独立的心导管室,真正为心血管急危重症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如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不断努力和创新,目前已形成一套别具特色、高效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影响不断显现,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擅长医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病、心肌疾病、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劳累、精神紧张、饱食、受寒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 或紧缩样疼痛,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 心悸 气短 休息时自行缓解者要及时就医 尽早发现冠心病 冠心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
心内科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密切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工作。2006年,心血管实验室成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009年,以转化医学为方向,成立了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实行交叉整合和资源共享,为心内科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推进学科发展。心内科以心血管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①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②高血压发病机制与内皮功能不全;③心血管新药的开发研究。心内科近5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近5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主编专著2部,主编、副主编教材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心内科重视临床教学工作,是内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编的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内科学(案例版)》2010年获广州市优秀教材二等奖。心内科现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生20人,在站博士后3人。每年举办“冠心病最新进展学习班”2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血管专科人才。心内科重视学术交流,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定期派员到国外知名心血管中心参加短期培训与学术交流。
心内科目前开放床位72张,包括现代化的冠心病监护室一个及心导管室、心电生理室及心血管实验室。心导管室装有TOSHIBA大型数字减影X线机(1000MA) 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配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PACS)。心导管室还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临时起搏器、自动除颤监护仪、CARTO XP电生理导航系统、多导生理记录仪、PHILLIP IE33超声诊断系统,心血管实验室拥有Zeiss LSM71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GE双向电泳仪、膜片钳等大型实验研究设备。
该学科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2009年,以转化医学为方向,成立了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实行交叉整合和资源共享,为心内科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推进学科发展。积极开展介入性心脏病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了大量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心脏起搏、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快速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治疗方面己达省内先进水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控制在50%以下,达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外合作,开展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
心内科不仅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介入心脏病学、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救治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心内科全天候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形成了鲜明特色,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数量及成功率居省内前列。2010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心内科建立了独立的心导管室,真正为心血管急危重症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如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不断努力和创新,目前已形成一套别具特色、高效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影响不断显现,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擅长医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病、心肌疾病、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劳累、精神紧张、饱食、受寒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 或紧缩样疼痛,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 心悸 气短 休息时自行缓解者要及时就医 尽早发现冠心病 冠心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
心内科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密切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工作。2006年,心血管实验室成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009年,以转化医学为方向,成立了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实行交叉整合和资源共享,为心内科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推进学科发展。心内科以心血管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①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②高血压发病机制与内皮功能不全;③心血管新药的开发研究。心内科近5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近5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主编专著2部,主编、副主编教材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心内科重视临床教学工作,是内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编的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内科学(案例版)》2010年获广州市优秀教材二等奖。心内科现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生20人,在站博士后3人。每年举办“冠心病最新进展学习班”2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血管专科人才。心内科重视学术交流,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定期派员到国外知名心血管中心参加短期培训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