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越来越受到政府及人民群众的重视。东莞市大朗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专门诊断、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室,不断前行,技术精益求精,服务细致入微,已发展成为大朗医院重点专科,作为心血管内科主导的大朗医院胸痛中心先后被东莞市卫健局、省卫健厅,国家卫生健康部先后评为市级胸痛中心(PCI版)、省级胸痛中心(PCI版),国家级胸痛中心(PCI版),已成为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东莞市心血管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家心衰中心联盟单位。该科拥有医护人员共66人,其中医师16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5人,科室拥有病床108张,分为心血管科一病区、心血管科二病区、心脏重症监护病区(CCU)、心血管导管室、心脏超声诊疗室、心血管专科门诊等部门。心血管内科以优越的诊疗技术,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宽松舒适的诊疗环境以及优质的诊疗服务。
专科使用的医疗设备设施,包括目前世界最新进口的大型设备:X线数字化血管造影机(PHILIPS FD-20 DSA)、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美国圣犹达多导心脏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心脏除颤仪(四台)及心脏起搏装置、大型PHILIPS心脏彩超及食道超声(一台)、呼吸机(两台)、床边心肌标志物、NT-proBNP、PCT 及血小板聚集的检测仪等,重症监护病房(CCU),配备了中央监护系统和完善的各种抢救治疗设备,此外,相关功能科室拥有先进的高速高排螺旋CT,心脏彩色超声仪、心脏运动平板仪、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能够满足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需求。
诊疗范围及特色技术:高血压病、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各种心脏危重症疾病等的诊治。同时,还能独立应用目前疗效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人需要施行的经皮穿刺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FFR)、经皮穿刺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即经皮穿刺桡动脉(股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术等、各种心律失常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术、经皮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PTRF)、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三维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三维射频消融术、心力衰竭同步化治疗术(CRT,或CRTD),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术(VVI、DDD、DDR),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风湿性心脏瓣膜狭窄的经皮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主动脉III型夹层经皮腔内隔绝术、颈动脉狭窄成形术、肾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狭窄成形术等技术。
目前,年出院病人3000多人次、门诊34000人次、介入诊疗1100多例次、STEMI急诊PCI 100多例(全部经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抢救危重症病例400余例次。心血管内科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市内先进水平,担负着全镇及辐射周边地区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疾病的救治任务。
科研学术水平:科室学科带头人张元春教授,多年临床及临床基础科学研究,包括急性心肌缺血白介素、金属蛋白、心肌连接蛋白、CD34、CD34L等的一系列基因学研究,对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及介入干预后血管内膜变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临床上进行了冠脉血管内多普勒血液流变学,冠脉血管内FFR,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等一系列的临床基础研究,在省内率先应用冠脉血管内多普勒的检查和研究,在国内较早的应用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研究,首先提出心肌连接蛋白变化是缺血心肌发生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之一,先后承担省科技厅重大课题2项,获省厅级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与参编专著5部,包括《现代人工心脏起搏学》,《导管消融治疗学》,《现代心力衰竭学》,《心血管基础与临床》,《心血管内科基础与临床实践》;在《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临床心血管病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名;今年积极与高新企业合作开展研发医用生物材料及相关动物实验研究。
心血管内科重视学科的建设及新技术开展,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紧跟本学科前沿,创办了省级学术会议,“莞邑心血管病论坛”大会,每年举办一届,已经成为东莞市心血管领域标志性会议,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意在为东莞打造一个连接市内外心血管病学的学术平台,共同提高全市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服务各方患者。
专科使用的医疗设备设施,包括目前世界最新进口的大型设备:X线数字化血管造影机(PHILIPS FD-20 DSA)、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美国圣犹达多导心脏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心脏除颤仪(四台)及心脏起搏装置、大型PHILIPS心脏彩超及食道超声(一台)、呼吸机(两台)、床边心肌标志物、NT-proBNP、PCT 及血小板聚集的检测仪等,重症监护病房(CCU),配备了中央监护系统和完善的各种抢救治疗设备,此外,相关功能科室拥有先进的高速高排螺旋CT,心脏彩色超声仪、心脏运动平板仪、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能够满足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需求。
诊疗范围及特色技术:高血压病、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各种心脏危重症疾病等的诊治。同时,还能独立应用目前疗效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人需要施行的经皮穿刺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FFR)、经皮穿刺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即经皮穿刺桡动脉(股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术等、各种心律失常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术、经皮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PTRF)、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三维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三维射频消融术、心力衰竭同步化治疗术(CRT,或CRTD),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术(VVI、DDD、DDR),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风湿性心脏瓣膜狭窄的经皮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主动脉III型夹层经皮腔内隔绝术、颈动脉狭窄成形术、肾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狭窄成形术等技术。
目前,年出院病人3000多人次、门诊34000人次、介入诊疗1100多例次、STEMI急诊PCI 100多例(全部经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抢救危重症病例400余例次。心血管内科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市内先进水平,担负着全镇及辐射周边地区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疾病的救治任务。
科研学术水平:科室学科带头人张元春教授,多年临床及临床基础科学研究,包括急性心肌缺血白介素、金属蛋白、心肌连接蛋白、CD34、CD34L等的一系列基因学研究,对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及介入干预后血管内膜变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临床上进行了冠脉血管内多普勒血液流变学,冠脉血管内FFR,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等一系列的临床基础研究,在省内率先应用冠脉血管内多普勒的检查和研究,在国内较早的应用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研究,首先提出心肌连接蛋白变化是缺血心肌发生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之一,先后承担省科技厅重大课题2项,获省厅级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与参编专著5部,包括《现代人工心脏起搏学》,《导管消融治疗学》,《现代心力衰竭学》,《心血管基础与临床》,《心血管内科基础与临床实践》;在《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临床心血管病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名;今年积极与高新企业合作开展研发医用生物材料及相关动物实验研究。
心血管内科重视学科的建设及新技术开展,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紧跟本学科前沿,创办了省级学术会议,“莞邑心血管病论坛”大会,每年举办一届,已经成为东莞市心血管领域标志性会议,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意在为东莞打造一个连接市内外心血管病学的学术平台,共同提高全市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服务各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