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科
齐鲁医院桓台分院康复科是依托针灸科建立起来的,现有专业康复师三人。
目前该科康复的主要对象:
1.脑血管意外(中风)后偏瘫的康复。
2.脊髓损伤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3.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4.颅脑外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5.小儿脑瘫的康复及引导式教育。骨与关节疾病及手术后等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以及促进骨痂生长,加快骨折愈合。
6.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网球肘、扭挫伤、退行性骨关节病、颞额关节功紊乱等疾病的综合治疗。
7.肺炎、小儿支气管炎、老慢支、鼻窦炎、咽喉炎、前列腺炎、盆腔炎、带状疱疹、周围性面瘫、甲沟炎、丹毒、疖、肿、皮肤伤口感染等急慢性炎症。
专业特长: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
该科开展规范化的脑卒中(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及言语治疗。许多在该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经过康复治疗重新获得独立运动及生活能力,进一步证实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展脑卒中康复的同时,他们还开展脑外伤康复,脑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炎症及损伤康复(例如:桡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
针对脑卒中患者存在偏瘫及言语功能障碍,他们对每一名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运动功能评定、手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平衡功能评定,智力评定及言语交流能力评定,根据评定结果为每一名患者制订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康复咨询及健康教育,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言语交流能力训练,被动手法按摩,患者到康复科康复治疗的同时,他们还为患者制订家庭康复训练方案,指导并教会病人在家中进行相关康复训练,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工作。
对于周围神经炎症及损伤患者,他们可以对病人进行电诊断及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手段,如:高频电疗、低中频电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感觉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
◆小儿脑瘫的针灸康复
◆针刺疗法系统康复需匹配
目前,偏瘫针刺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各地开展得十分活跃,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同时,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康复医学专家对偏瘫的针刺疗法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关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确有不少同仁一直忽视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刺治疗必须与比较系统的康复训练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按照唯物论的认识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都有相应的形态学基础。所以,人类的运动、语言等功能都是以神经突触的联系作为形态学基础的。按照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偏瘫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后,其周围的正常轴突可以长出新的侧枝,这些侧枝可以形成新的突触。人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缺血性卒中大鼠模型,可使其病灶周围的突触数量增加。这进一步提示了针刺治疗偏瘫之所以有效的形态学基础正在于此。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著名康复医学专家鲍巴斯的学生戴维斯在《循序渐进》一书中曾提到,“神经元的树状生长源于功能需要”,“这种生长则明显地伴随着新的突触形成”。按照这一观点,他们可以说,在中枢神经损伤后,其周围神经轴突的侧枝长芽而形成新突触的过程也“源于功能需要”。比如说,在此过程中如果对一名运动性失语的病人,反复用中文教他说“苹果”,他受损的语言中枢就会按照中文“苹果”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触。如果反复用英语教他说“苹果”,在他受损的语言中枢则会按照英语“苹果”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触。同样,如果在针刺过程中不对偏瘫病人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则可能按照“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运动模式”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触,这样就会把“划圈步态”的运动模式固定下来并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误用综合征。”如果在针刺治疗的同时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则可使病人的步态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步态模式。
在多数情况下,病人和医生所看到的,是伴随着针刺治疗,患者运动功能得到不断的恢复,往往会误认为这是单纯针灸治疗所获得的效果。其实不然,因为在针刺治疗的同时,病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患肢进行着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这实际也是在进行着康复训练,它也能起到诱导神经突触按照这一“功能需要”而形成。
根据东京大学医学部上田敏教授的经验,偏瘫病人可以分为非常轻型、轻型、中等型、重型、非常重型五种。对非常轻型病人,学一些康复普及知识,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帮助训练即可。对于轻型病人,由经过初步康复培训的神经科医生或护士指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即可。而部分中等型和重型患者,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术人员指导并协助其进行康复训练,这部分病人大约占全部偏瘫病人的20%~25%。他们认为,偏瘫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的同时必须及时进行正规、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康复疗效。
他们较早地引入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康复训练体系,多年来绝大多数偏瘫患者在进行针刺治疗的同时,都不失时机地安排他们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等比较系统的康复训练,多数患者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康复效果。挪威国立康复医院针刺治疗偏瘫课题组按照他们的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对照单盲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针刺治疗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偏瘫康复非常有效。
他们随机选一名偏瘫病人进行针刺治疗辅之以严格的康复训练,并对其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实况录像,仅仅针刺10次,按照“上田敏评价法”,上肢运动功能提高3级,下肢提高2级,疗效显著。
在针刺治疗偏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他们所做的工作还很有限,但他们有幸较为系统地接触了现代康复医学。以上想法也许对国内同仁能有一些启发,愿我国的针刺疗法在偏瘫康复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
目前该科康复的主要对象:
1.脑血管意外(中风)后偏瘫的康复。
2.脊髓损伤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3.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4.颅脑外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5.小儿脑瘫的康复及引导式教育。骨与关节疾病及手术后等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以及促进骨痂生长,加快骨折愈合。
6.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网球肘、扭挫伤、退行性骨关节病、颞额关节功紊乱等疾病的综合治疗。
7.肺炎、小儿支气管炎、老慢支、鼻窦炎、咽喉炎、前列腺炎、盆腔炎、带状疱疹、周围性面瘫、甲沟炎、丹毒、疖、肿、皮肤伤口感染等急慢性炎症。
专业特长: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
该科开展规范化的脑卒中(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及言语治疗。许多在该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经过康复治疗重新获得独立运动及生活能力,进一步证实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展脑卒中康复的同时,他们还开展脑外伤康复,脑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炎症及损伤康复(例如:桡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
针对脑卒中患者存在偏瘫及言语功能障碍,他们对每一名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运动功能评定、手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平衡功能评定,智力评定及言语交流能力评定,根据评定结果为每一名患者制订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康复咨询及健康教育,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言语交流能力训练,被动手法按摩,患者到康复科康复治疗的同时,他们还为患者制订家庭康复训练方案,指导并教会病人在家中进行相关康复训练,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工作。
对于周围神经炎症及损伤患者,他们可以对病人进行电诊断及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手段,如:高频电疗、低中频电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感觉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
◆小儿脑瘫的针灸康复
◆针刺疗法系统康复需匹配
目前,偏瘫针刺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各地开展得十分活跃,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同时,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康复医学专家对偏瘫的针刺疗法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关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确有不少同仁一直忽视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刺治疗必须与比较系统的康复训练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按照唯物论的认识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都有相应的形态学基础。所以,人类的运动、语言等功能都是以神经突触的联系作为形态学基础的。按照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偏瘫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后,其周围的正常轴突可以长出新的侧枝,这些侧枝可以形成新的突触。人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缺血性卒中大鼠模型,可使其病灶周围的突触数量增加。这进一步提示了针刺治疗偏瘫之所以有效的形态学基础正在于此。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著名康复医学专家鲍巴斯的学生戴维斯在《循序渐进》一书中曾提到,“神经元的树状生长源于功能需要”,“这种生长则明显地伴随着新的突触形成”。按照这一观点,他们可以说,在中枢神经损伤后,其周围神经轴突的侧枝长芽而形成新突触的过程也“源于功能需要”。比如说,在此过程中如果对一名运动性失语的病人,反复用中文教他说“苹果”,他受损的语言中枢就会按照中文“苹果”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触。如果反复用英语教他说“苹果”,在他受损的语言中枢则会按照英语“苹果”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触。同样,如果在针刺过程中不对偏瘫病人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则可能按照“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运动模式”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触,这样就会把“划圈步态”的运动模式固定下来并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误用综合征。”如果在针刺治疗的同时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则可使病人的步态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步态模式。
在多数情况下,病人和医生所看到的,是伴随着针刺治疗,患者运动功能得到不断的恢复,往往会误认为这是单纯针灸治疗所获得的效果。其实不然,因为在针刺治疗的同时,病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患肢进行着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这实际也是在进行着康复训练,它也能起到诱导神经突触按照这一“功能需要”而形成。
根据东京大学医学部上田敏教授的经验,偏瘫病人可以分为非常轻型、轻型、中等型、重型、非常重型五种。对非常轻型病人,学一些康复普及知识,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帮助训练即可。对于轻型病人,由经过初步康复培训的神经科医生或护士指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即可。而部分中等型和重型患者,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术人员指导并协助其进行康复训练,这部分病人大约占全部偏瘫病人的20%~25%。他们认为,偏瘫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的同时必须及时进行正规、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康复疗效。
他们较早地引入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康复训练体系,多年来绝大多数偏瘫患者在进行针刺治疗的同时,都不失时机地安排他们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等比较系统的康复训练,多数患者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康复效果。挪威国立康复医院针刺治疗偏瘫课题组按照他们的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对照单盲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针刺治疗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偏瘫康复非常有效。
他们随机选一名偏瘫病人进行针刺治疗辅之以严格的康复训练,并对其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实况录像,仅仅针刺10次,按照“上田敏评价法”,上肢运动功能提高3级,下肢提高2级,疗效显著。
在针刺治疗偏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他们所做的工作还很有限,但他们有幸较为系统地接触了现代康复医学。以上想法也许对国内同仁能有一些启发,愿我国的针刺疗法在偏瘫康复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