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
专科发展
1987年12月,麻醉科设立,有4名医师。科室有简易麻醉机2台,手术台4台,年麻醉量3000例。1991~1994年,先后引进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护仪、多参数监护仪、全能麻 醉机等设备。2007年,引进肌松监测仪。2016年,开放层流手术室19间,麻 醉恢复室床位7张,有Ohmeda、Drager等进口麻 醉机22台,Ohmeda、GE、Philips等麻醉监护仪26台,血气分析仪1台,自体血回输机2台, 脑电麻醉深度监测仪2台,除颤仪1台,纤维支气管镜1套,可视气管插管装置4套、彩色多普勒超声3台。
科室简介
2017年6月,共有医生31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9名;护士 4名。年麻 醉量1.6万例。
科室拥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1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苏州市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院“十三五”学科(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技术骨干培养对象1名。
优势技术
麻醉科设立时,主要开展椎管内麻 醉、神经阻滞及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
1990年代,随着套管针、心电监护仪、新型麻醉剂的运用,麻 醉科技术更趋成熟,可作动脉有创监测及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监测、小儿腰麻骶麻、肋间神经阻滞、连续臂丛阻滞、光纤引导下器官插管术等。
1995年,镇痛泵开始应用于临床,使术后持续缓解疼痛的难题得到解决。2008年,开设疼痛门诊治疗急慢性疼痛。
至2017年6月,麻醉科可作麻 醉气体麻 醉呼吸功能监测及术后恢复监测治疗,以及全身麻 醉、椎管内麻 醉、神经阻滞麻 醉、可视气管插管术、双腔气管插管术、经鼻腔气管插管术、动脉穿刺置管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喉罩通气、可视光棒下气管插管、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BIS监测。
科研教学
建院以来,获常熟市科技进步奖1项,常熟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项。在研课题5项。
近5年来,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9篇,其中在中华系列期刊发表论文1篇。参编医药卫生著作1部。
拥有扬州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兼职导师1名,江苏大学临床教学兼职副教授1名。
主要荣誉
2016年6月29日,被评为院内重点专科创建科室。
2017年12月,确认为常熟市临床重点专科。
社会责任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1名医生赴南美洲圭亚那开展援外医疗工作。
2014年9月至10月,1名医生赴青海同德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2016年4月至7月,1名医生赴贵州思南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1987年12月,麻醉科设立,有4名医师。科室有简易麻醉机2台,手术台4台,年麻醉量3000例。1991~1994年,先后引进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护仪、多参数监护仪、全能麻 醉机等设备。2007年,引进肌松监测仪。2016年,开放层流手术室19间,麻 醉恢复室床位7张,有Ohmeda、Drager等进口麻 醉机22台,Ohmeda、GE、Philips等麻醉监护仪26台,血气分析仪1台,自体血回输机2台, 脑电麻醉深度监测仪2台,除颤仪1台,纤维支气管镜1套,可视气管插管装置4套、彩色多普勒超声3台。
科室简介
2017年6月,共有医生31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9名;护士 4名。年麻 醉量1.6万例。
科室拥有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1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苏州市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院“十三五”学科(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技术骨干培养对象1名。
优势技术
麻醉科设立时,主要开展椎管内麻 醉、神经阻滞及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
1990年代,随着套管针、心电监护仪、新型麻醉剂的运用,麻 醉科技术更趋成熟,可作动脉有创监测及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监测、小儿腰麻骶麻、肋间神经阻滞、连续臂丛阻滞、光纤引导下器官插管术等。
1995年,镇痛泵开始应用于临床,使术后持续缓解疼痛的难题得到解决。2008年,开设疼痛门诊治疗急慢性疼痛。
至2017年6月,麻醉科可作麻 醉气体麻 醉呼吸功能监测及术后恢复监测治疗,以及全身麻 醉、椎管内麻 醉、神经阻滞麻 醉、可视气管插管术、双腔气管插管术、经鼻腔气管插管术、动脉穿刺置管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喉罩通气、可视光棒下气管插管、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BIS监测。
科研教学
建院以来,获常熟市科技进步奖1项,常熟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项。在研课题5项。
近5年来,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9篇,其中在中华系列期刊发表论文1篇。参编医药卫生著作1部。
拥有扬州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兼职导师1名,江苏大学临床教学兼职副教授1名。
主要荣誉
2016年6月29日,被评为院内重点专科创建科室。
2017年12月,确认为常熟市临床重点专科。
社会责任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1名医生赴南美洲圭亚那开展援外医疗工作。
2014年9月至10月,1名医生赴青海同德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2016年4月至7月,1名医生赴贵州思南开展对口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