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会理县人民医院儿科成立于1960年,60年风雨兼程,儿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由新生儿病室、儿科ICU、普通儿科以及儿科门诊组成的四大综合单元,对新生儿疾病、儿科急危重症有较强的诊治能力,在凉山州内县级医院处于领先水平,儿科ICU 2014年被评选为凉山州州级重点专科。
在历史上,1955年在内科划出8张床位收治儿科病人,诊治医生先为口腔科和妇产科医生兼管,此为儿科雏形。1957年分来儿科医生一名,1960年成立儿科,有病床20张,医生2人,护士2人,护理员2人。1963年医生增加至4人,护理人员6人。自1982――2004年有病床27张,2005年增至34张。1985年有主治医师2人,护士7人,1990年有主治医师3人,医师1人,医士1人,护师6人,护士1人。2000年5月开设儿科门诊,而在此之前由内科门诊代理,儿科发展为主治医师2人,医师4人,医士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师6人。于2009年6月1日成立新生儿病室,于2012年12月31日儿科ICU成立,全科床位增至52张,(普通儿科39张,儿科ICU5张、新生儿10张),现有医护人员4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6人,医师3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4人,护士24人。
1960年前后儿科病人较多,以传染病尤其多,而当时的医疗技术也较落后,因此病死率较高,针对此情况当年就成立抢救小组,设抢救盘和小药柜,采用骨髓及皮下输液治疗重度脱水患儿,当年基本掌握静脉穿刺技术。1966年普遍使用头皮静脉输液,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962年制定医生会诊制度、病案讨论制度、每周1次大查房制度。1980年首次发现粘多糖1型,1984年发现首例川崎病。
1990年以后,先后选送两名青年医师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分院附二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每年还让科主任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儿科学术会,近三年来随着医院对医疗质量的重视,每半年就选送低年资医师到上级医院(攀枝花中心医院、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雅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回来的医师在儿科临床开展了大量新项目新技术(使用利尿三部曲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抢救重症肺炎、环磷酰胺水化疗法治疗难治性肾病、使用纳络酮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使用和推广国际方案开展儿童哮喘的宣传和防治工作)。
自2000年5月起,儿科开展儿童保健―儿科门诊―门诊观察―住院,一条龙服务,更加方便患儿就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及全体儿科同仁努力下,儿科于2005年7月搬入新病房,占据内科楼第三层,洁白舒适宽敞明亮的住院环境受到广大家长的称赞和好评,到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时进一步加强儿科专科特色建设成立儿科新生儿室及儿科ICU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9年6月1日,儿科在多年积累和适应新医疗环境、特别是新农合需要下成立了新生儿病室,并且配备了专业的新生儿科医师和护理团队,新购置了暖箱、抢救辐射台、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心电监护仪、黄疸测定仪。在新生儿疾病治疗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期间开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的治疗。
2012年12月31日儿科ICU成立,这时儿科在原有基础上配备了儿童呼吸机,血气分析仪,具备了危重症的呼吸支持的能力,同时派出青年医师2名、护理人员3名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修学习,为儿科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科ICU已开展重症肺炎、重症创伤、颅脑损伤、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抢救等治疗。
2015年已选派2名医师往攀枝花中心医院进修新生儿专业,1名医师进修普通小儿内科专业,未来三年,儿科将着力打造新生儿科及儿科ICU,力争在规模和治疗水平上将再上一个新台阶;普通儿科将进行专科化建设,成立呼吸、消化等专业组,在专科疾病治疗上更有建树。做到人有我精,人无我有,更好的为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服务。
在历史上,1955年在内科划出8张床位收治儿科病人,诊治医生先为口腔科和妇产科医生兼管,此为儿科雏形。1957年分来儿科医生一名,1960年成立儿科,有病床20张,医生2人,护士2人,护理员2人。1963年医生增加至4人,护理人员6人。自1982――2004年有病床27张,2005年增至34张。1985年有主治医师2人,护士7人,1990年有主治医师3人,医师1人,医士1人,护师6人,护士1人。2000年5月开设儿科门诊,而在此之前由内科门诊代理,儿科发展为主治医师2人,医师4人,医士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师6人。于2009年6月1日成立新生儿病室,于2012年12月31日儿科ICU成立,全科床位增至52张,(普通儿科39张,儿科ICU5张、新生儿10张),现有医护人员4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6人,医师3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4人,护士24人。
1960年前后儿科病人较多,以传染病尤其多,而当时的医疗技术也较落后,因此病死率较高,针对此情况当年就成立抢救小组,设抢救盘和小药柜,采用骨髓及皮下输液治疗重度脱水患儿,当年基本掌握静脉穿刺技术。1966年普遍使用头皮静脉输液,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962年制定医生会诊制度、病案讨论制度、每周1次大查房制度。1980年首次发现粘多糖1型,1984年发现首例川崎病。
1990年以后,先后选送两名青年医师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分院附二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每年还让科主任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儿科学术会,近三年来随着医院对医疗质量的重视,每半年就选送低年资医师到上级医院(攀枝花中心医院、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雅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回来的医师在儿科临床开展了大量新项目新技术(使用利尿三部曲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抢救重症肺炎、环磷酰胺水化疗法治疗难治性肾病、使用纳络酮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使用和推广国际方案开展儿童哮喘的宣传和防治工作)。
自2000年5月起,儿科开展儿童保健―儿科门诊―门诊观察―住院,一条龙服务,更加方便患儿就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及全体儿科同仁努力下,儿科于2005年7月搬入新病房,占据内科楼第三层,洁白舒适宽敞明亮的住院环境受到广大家长的称赞和好评,到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时进一步加强儿科专科特色建设成立儿科新生儿室及儿科ICU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9年6月1日,儿科在多年积累和适应新医疗环境、特别是新农合需要下成立了新生儿病室,并且配备了专业的新生儿科医师和护理团队,新购置了暖箱、抢救辐射台、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心电监护仪、黄疸测定仪。在新生儿疾病治疗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期间开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的治疗。
2012年12月31日儿科ICU成立,这时儿科在原有基础上配备了儿童呼吸机,血气分析仪,具备了危重症的呼吸支持的能力,同时派出青年医师2名、护理人员3名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修学习,为儿科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科ICU已开展重症肺炎、重症创伤、颅脑损伤、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抢救等治疗。
2015年已选派2名医师往攀枝花中心医院进修新生儿专业,1名医师进修普通小儿内科专业,未来三年,儿科将着力打造新生儿科及儿科ICU,力争在规模和治疗水平上将再上一个新台阶;普通儿科将进行专科化建设,成立呼吸、消化等专业组,在专科疾病治疗上更有建树。做到人有我精,人无我有,更好的为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