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血液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单位,是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培养基地。血液内科由北大医院内科血液组逐步发展而来,自1983年创科以来,在几任主任的带领下,血液内科逐步发展成为集血液系统疾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诊断、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于一体的科室,并于2011年成立了血液肿瘤中心。30余年来,血液内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肿瘤的综合治疗、血液病分子诊断、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1、医疗服务
血液科一贯秉承“病人至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为病患提供最合理、最周到、最先进的医疗服务。科室拥有普通病床55张,层流床10张,并配备有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以及细胞治疗中心。现科室医技人员共2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4人,包括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任技师2名;同时配有化疗和移植2个护理团队近50名护理人员。现任主任任汉云教授曾获中国医师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多名医师在各类学术团体中任职;护理团队中,杨宏艳护士长曾获全国及北京市优质护理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护士,她率领的血液病房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光荣称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医护团队及完善的实验室,使得科室能够进行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所需的各种临床实验检验,保证了临床中血液系统疾病的完善诊断以及精准的治疗决策。同时,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联合其他科室开展的“多学科联合门诊”等,使得各种疑难和危重症病例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血液内科年门诊量250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500余人。除各类贫血,血细胞减少,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及出凝血异常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规诊治外,还能够进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和某些遗传代谢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效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承担了多项新药的临床试验工作,丰富了患者的治疗选择。自2003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现进行移植的种类涵盖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全部类型,移植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年总体生存率在70%以上,其中疾病稳定期进行异体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已超过80%,某些移植方式为国际及国内首创。血液科的移植病人约70%为外地病人慕名而来,已有海外患者(越南、哈萨克斯坦、泰国等)慕名来院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细胞治疗中心,经过改扩建后,现能进行血细胞的分离、冻存和各类型免疫细胞的分离制备,应用这些技术,科室开展了EBV特异性CTL细胞免疫治疗,移植后淋巴细胞输注,肿瘤的CIK细胞治疗等多种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及相关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教学
血液内科现为教育部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基地,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科室长期承担着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医师等在内的临床教学和培训工作。自科室建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并先后涌现出两位“桃李奖”获得者(方裕谦教授、马明信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获得者(马明信教授),三位校级以上教学成果获得者(方裕谦教授、马明信教授、王颖主任)。科室培养了多名血液专科人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当地血液学科的带头人。为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科室先后举办6次血液肿瘤高峰论坛,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好评;科室还选派青年医师出国进修学习,以同步掌握最新的学科进展。此外,科室的护理团队在肿瘤和移植患者护理以及PICC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曾在国内举办了多次培训,为兄弟科室及其他医院培养了多名相关专业人员。
3、科学研究
血液内科几代人将临床实践与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密切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多个领域做出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并迅速用于临床,服务大众。在细胞免疫治疗,甲基化与白血病发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分子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白血病的发病及耐药机制、新型白血病分子标记物的开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其细胞免疫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淀粉样变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项,北京市科研项目4项及多项校内和院内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卫生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3项,北京大学985 项目 2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获论文百余篇,并多次参与国内国际会议交流及受邀口头报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或参编专著7本。
1、医疗服务
血液科一贯秉承“病人至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为病患提供最合理、最周到、最先进的医疗服务。科室拥有普通病床55张,层流床10张,并配备有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以及细胞治疗中心。现科室医技人员共2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4人,包括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任技师2名;同时配有化疗和移植2个护理团队近50名护理人员。现任主任任汉云教授曾获中国医师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多名医师在各类学术团体中任职;护理团队中,杨宏艳护士长曾获全国及北京市优质护理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护士,她率领的血液病房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光荣称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医护团队及完善的实验室,使得科室能够进行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所需的各种临床实验检验,保证了临床中血液系统疾病的完善诊断以及精准的治疗决策。同时,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联合其他科室开展的“多学科联合门诊”等,使得各种疑难和危重症病例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血液内科年门诊量250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500余人。除各类贫血,血细胞减少,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及出凝血异常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规诊治外,还能够进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和某些遗传代谢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效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承担了多项新药的临床试验工作,丰富了患者的治疗选择。自2003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现进行移植的种类涵盖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全部类型,移植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年总体生存率在70%以上,其中疾病稳定期进行异体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已超过80%,某些移植方式为国际及国内首创。血液科的移植病人约70%为外地病人慕名而来,已有海外患者(越南、哈萨克斯坦、泰国等)慕名来院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细胞治疗中心,经过改扩建后,现能进行血细胞的分离、冻存和各类型免疫细胞的分离制备,应用这些技术,科室开展了EBV特异性CTL细胞免疫治疗,移植后淋巴细胞输注,肿瘤的CIK细胞治疗等多种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及相关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教学
血液内科现为教育部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基地,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科室长期承担着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医师等在内的临床教学和培训工作。自科室建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并先后涌现出两位“桃李奖”获得者(方裕谦教授、马明信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获得者(马明信教授),三位校级以上教学成果获得者(方裕谦教授、马明信教授、王颖主任)。科室培养了多名血液专科人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当地血液学科的带头人。为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科室先后举办6次血液肿瘤高峰论坛,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好评;科室还选派青年医师出国进修学习,以同步掌握最新的学科进展。此外,科室的护理团队在肿瘤和移植患者护理以及PICC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曾在国内举办了多次培训,为兄弟科室及其他医院培养了多名相关专业人员。
3、科学研究
血液内科几代人将临床实践与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密切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多个领域做出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并迅速用于临床,服务大众。在细胞免疫治疗,甲基化与白血病发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分子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白血病的发病及耐药机制、新型白血病分子标记物的开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其细胞免疫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淀粉样变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项,北京市科研项目4项及多项校内和院内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卫生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3项,北京大学985 项目 2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获论文百余篇,并多次参与国内国际会议交流及受邀口头报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或参编专著7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