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风湿免疫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学科/风湿免疫研究所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亚太风湿病中心。目前,全科有100余人的医教研队伍,包括教授和副教授25人,博导7人,硕导及副博导14人。该中心成员包括前国际风湿病联盟主席和前亚太风湿病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委、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WHO肌肉骨骼疾病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及委员等。获得的学术及称号包括973首席科学家、CMB杰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吴杨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获得者等。
已发表论文600余篇,SCI论文300余篇。IF9.0-41.06的论文36篇,其中Nature Medicine等CNS及其子刊论文10篇。主(译)编了《类风湿关节炎》、《凯利风湿病学》等30部风湿病学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获13 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PCT。
特色诊疗:开展了新型生物制剂及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风湿免疫性疾病、长周期持续DMARD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低剂量IL-2以及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风湿病的新型诊治方法应用上居国际前沿。
专业门诊:开设了13个专业门诊,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白塞病、IgG4相关病、银屑病关节炎等。
特色诊疗
该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及机制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上位居国际前列,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风湿免疫病中心之一,在风湿病的诊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针对风湿病治疗长期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现状,创新性地开展了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证明小剂量IL-2安全、有效,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目前已在临床使用,为风湿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将小剂量环磷酰胺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针对难治性狼疮研究了联合治疗方案(CIST方案)取得显著疗效;将T细胞疫苗用于红斑狼疮治疗。首次研究了长疗程强化(PRINT)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被国际指南引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模式。这些方法已分别在国内外发表和在临床上应用。
2.研究并开展了多种诊断方法,提高了风湿病特别是疑难性或不典型风湿病的诊断率:
建立了一系列新型免疫诊断方法,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并推出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提高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在国内首先研究并命名了抗α-胞衬蛋白及多肽抗体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并成功转化开发了检测试剂盒,开展了抗M3受体和唾液腺超声等多项新的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大大减少了不典型干燥综合征的漏诊率。率先研究和开展了抗膜DNA抗体(mDNA)、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检测,为风湿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奠定了基础。
教学科研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专业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及副博导16人。近二十年来,该中心作为牵头单位或项目负责人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及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重点及重大项目30余项。牵头了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推出了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标准和抗a胞衬蛋白及膜DNA抗体等多种诊断标志物。开展了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PRINT方案治疗RA的方案和方法,并被国际指南推荐。该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病的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上居国际前列
该团队中22人有海外留学经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3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至少一项以上国家级项目29人,其中5人分别为国家级或部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牵头人。与美国、英国、瑞典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广泛合作。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疗科技奖、高校科技进步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Cell Host Microbe》、《Science》、《Immunity》、《Ann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及《Autoimmunity》等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242余篇,包括Q1 区论文101 篇,IF8.96-41.06 的论文36 篇,总他引8752 次;主编或参编了《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免疫病高级教程》、《凯利风湿病学》、《Sjögren’s Syndrome》等30部风湿病学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获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PCT。
已发表论文600余篇,SCI论文300余篇。IF9.0-41.06的论文36篇,其中Nature Medicine等CNS及其子刊论文10篇。主(译)编了《类风湿关节炎》、《凯利风湿病学》等30部风湿病学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获13 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PCT。
特色诊疗:开展了新型生物制剂及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风湿免疫性疾病、长周期持续DMARD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低剂量IL-2以及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风湿病的新型诊治方法应用上居国际前沿。
专业门诊:开设了13个专业门诊,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白塞病、IgG4相关病、银屑病关节炎等。
特色诊疗
该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及机制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上位居国际前列,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风湿免疫病中心之一,在风湿病的诊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针对风湿病治疗长期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现状,创新性地开展了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证明小剂量IL-2安全、有效,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目前已在临床使用,为风湿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将小剂量环磷酰胺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针对难治性狼疮研究了联合治疗方案(CIST方案)取得显著疗效;将T细胞疫苗用于红斑狼疮治疗。首次研究了长疗程强化(PRINT)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被国际指南引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模式。这些方法已分别在国内外发表和在临床上应用。
2.研究并开展了多种诊断方法,提高了风湿病特别是疑难性或不典型风湿病的诊断率:
建立了一系列新型免疫诊断方法,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并推出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提高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在国内首先研究并命名了抗α-胞衬蛋白及多肽抗体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并成功转化开发了检测试剂盒,开展了抗M3受体和唾液腺超声等多项新的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大大减少了不典型干燥综合征的漏诊率。率先研究和开展了抗膜DNA抗体(mDNA)、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检测,为风湿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奠定了基础。
教学科研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专业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及副博导16人。近二十年来,该中心作为牵头单位或项目负责人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及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重点及重大项目30余项。牵头了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推出了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标准和抗a胞衬蛋白及膜DNA抗体等多种诊断标志物。开展了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PRINT方案治疗RA的方案和方法,并被国际指南推荐。该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病的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上居国际前列
该团队中22人有海外留学经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3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至少一项以上国家级项目29人,其中5人分别为国家级或部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牵头人。与美国、英国、瑞典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广泛合作。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疗科技奖、高校科技进步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Cell Host Microbe》、《Science》、《Immunity》、《Ann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及《Autoimmunity》等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242余篇,包括Q1 区论文101 篇,IF8.96-41.06 的论文36 篇,总他引8752 次;主编或参编了《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免疫病高级教程》、《凯利风湿病学》、《Sjögren’s Syndrome》等30部风湿病学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获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P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