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三甲 公立 儿童医院
特色:

妇幼

新生儿科

一、科室概况和人才队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创建于197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新生儿专科的医疗单位之一。科室创始人唐泽源教授也是我国新生儿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历任四川省医学会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领域成绩卓著。姚裕家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现任新生儿学组名誉副组长。现任院长及学科带头人母得志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新生儿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候任主委,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该科“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防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获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11年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还是四川省最早的N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科室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授4名,退休返聘教授3名,副教授5名,主治医生4名,住院医生3名,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11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多人担任国际、全国和省市学术团体学术职务。母得志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是《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委会总编,《中国新生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副总编,《World Journal ofPediatrics》、《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新生儿科主任陈大鹏副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分会副主委,四川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秘书,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新生儿科副主任唐军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营养专家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士生导师熊英教授是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呼吸专家委员,四川省新生儿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该科其他中青年医师骨干亦在国内许多学术团体任职。
  科室是新生儿专业硕、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3名(包括退休返聘教授),在职硕士生导师1名。现有固定专科护士59人,其中本科学历41人,大专18人,大专以上学历达100%。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21人,护士31人。呼吸机治疗师1名,康复师1名,临床药师1名,为所有患儿提供专业的呼吸治疗和管理及临床合理用药指导。

  二、医疗技术水平
  新生儿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医疗技术和科研居于国内一流水平。目前 编制床位80张,实际开放床位100张,设置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及普通新生儿病房,拥有进口多功能暖箱、LED蓝光治疗仪、光纤毯,床旁生命体征监护仪、中央监护系统、呼吸机、一氧化氮治疗仪、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空氧混合仪、吸入氧浓度监测仪、微量血气分析仪、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脑功能监测仪、亚低温治疗仪、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仪、床旁X光机和床旁B超等设备。新改建的NICU为十万级层流病房,设备的配置(如生命岛、多功能暖箱、呼吸机、监护仪等均为进口设备)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是目前四川地区设备最先进、医疗护理技术力量最强的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和转诊中心。
  科室全年收治各类高危新生儿达3000多例,包括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重症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溶血病、各种先天畸形围手术期新生儿、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休克、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新生儿;其中多数患儿为其他各级医疗单位转诊的疑难、危重病儿。多年来对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的救治及护理管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是国内最早引入呼吸治疗师参与临床救治工作的单位之一,对心肺功能异常或不全的患儿运用专业手段给予评估、治疗和指导及肺康复治疗。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呼吸支持治疗的并发症。
  高危新生儿转运系统配备了进口暖箱、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辐射半径达300公里,基本能够涵盖全省绝大多数人口稠密的地区。该科从成都周边地区以及广元、自贡、南充、内江、德阳、绵阳、三台等城乡转运的高危新生儿均得到了及时救治;还收治了许多来自西藏、甘孜、阿坝、梁山、云南及贵州的少数民族患儿,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将救治信息反馈给转诊医院,促进基层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
  科室与药剂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引进临床药师参与新生儿科临床诊疗工作。该科现已初步建立新生儿临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体系,对新生儿期常用药物,如苯巴比妥、氨茶碱、地高辛等药物进行常规药物浓度监测。通过科学合理选药,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最大程度保障每名危重新生儿的用药安全。
  通过与眼科合作开展早产儿眼底筛查,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阻止ROP病变的发展,提高早产儿生活质量。

  三、科学研究
  科室崇尚学术,注重学科发展,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科室创始人唐泽源教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巨细胞病毒研究室,在巨细胞病毒感染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开拓性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育龄期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母婴传播途径,建立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标准,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
  姚裕家教授、李炜如教授、母得志教授在传承唐泽源教授的研究工作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深入开展围产期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及肾损伤的相关病理、分子生物学研究,以明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缺氧缺血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该研究系列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卫生厅基金的资助、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现任学科带头人母得志教授近五年来主要围绕HIF-1、整合素及PTEN信号通路与发育期缺氧缺血脑损伤的修复重建开展相关研究。建立了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模型,研究不同缺血缺氧程度条件下,HIF-1、β8、TGFβ1、VEGF及PTEN的表达特点及与神经元及神经突起损伤修复的相关性,寻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新靶标。该研究系列获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4项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专利1项。
  2010年,熊英教授与“肺发育与疾病研究室”万华靖副教授合作,研究早产儿肺发育不良及临床诊疗措施对肺功能预后的影响及相应机制,深入探讨适应于不同肺发育状态的低创性呼吸支持,以减少包括BPD的发生率在内的慢性肺损伤。该研究获得2010年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支持 。这是临床与实验室的完美结合。万华靖副教授也在2013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杰青”项目支助。
  新生儿科与药剂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引进临床药师参与新生儿科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并同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及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合作,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新生儿合理用药研究体系,从循证药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科现已初步建立新生儿临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体系,对新生儿期常用药物,如苯巴比妥等药物进行常规药物浓度监测,建立了相应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实现个体化治疗;新生儿左乙拉西坦临床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
  科室学术气氛浓郁,近五年来发表论文300篇,其中在《Pediatric Research》,《Neuroscience Letters》,《NeurosciLett,Brain Res》,《Mol Cell Biochem》,《Stroke》,《Journalof Biomedical Science》,《J cell Biol》,《Indian Pediatrics》等国外SCI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近五年来,该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四、实验室建设
  科室有“小儿神经科学研究室”和“肺发育与疾病研究室”,及“围产医学实验室”。
  “小儿神经科学研究室”始建于2005年,主要开展儿童神经疾病的基础研究,着重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修复重建研究。研究室在研课题包括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4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室拥有常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并配备了冰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倒置荧光显微镜、PCR仪、多功能酶标仪、膜片钳等大型仪器。研究室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人,助理研究员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6人。研究室负责人母得志教授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儿科主任。1998.6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作博士后,主要致力于发育期脑损伤发病机制及干预的研究,2002年晋升为神经生物学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四川大学特聘教授,2004年回国工作。2004年以来,作为课题负责人获美国心脏病协会科研经费资助26万美元,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支助。2004年起为《PediatricResearch》、《Journalof Child Neurology》及《Brain Research》等国际杂志审稿。最近五年,研究室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国家发明专利1项。
  “肺发育与疾病研究室”建立于2009年。重点研究肺上皮极性调控机制,认识上皮极性在肺组织结构形成、正常组织结构维护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肺疾病(包括肺癌、肺纤维化、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机制和为肺再生的组织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研平台,促进临床应用性科研的开展。实验室负责人万华靖副教授2004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获“细胞及肿瘤生物学系”博士学位,导师为新生儿科著名医生、肺发育研究专家J. A.Whitsett教授,该教授是“肺表面活性物质”药物的发明者。2004-2009年在该院攻读“新生儿及肺生物学系”博士后。2009年引进回国以后建立了“肺发育与疾病研究室”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肺上皮极性调控在肺发育及肿瘤中的重要性及作用机制”和“早产儿肺发育不良及临床诊疗措施对肺功能预后的影响及相应机制”。2008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DEVELOPMENT(IF:7.48)、PNAS(IF:9.77)、J Biol Chem(IF:5.50)、J IMMUNOL(IF:5.9)、 J Clin Invest (IF:16.64)等专业刊物上。2013年万华靖副教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杰青”项目支助。
  2012新成立的“围产医学实验室”专注于围产期新生儿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及修复。

  五、人才培养
  近年来,该科培养博士生、硕士生80余人,其中许多已成为我国新生儿科领域知名的学术骨干,并在国内多家医疗单位担任院长和主任等行政职务,为我国新生儿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科先后派医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20余人次,短期进修培训100多人次。承担医学院本科生、7年制、8年制及留学生的课堂讲授及临床见习、实习。是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护士及进修生的专科基地,承办国家及省级教育项目12项。
  科室派出专家多次赴基层医院进行卫生支援,特别重点支援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新龙县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仪陇、巴中等老、边地区医院。为基层医院培训新生儿窒息复苏300多人次,帮助乐山、德阳、绵阳、自贡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2008-2009年先后多次赴地震灾区进行义诊活动。为地震重灾区北川、汶川、青川、玉树等地区再生育工程高危新生儿开通绿色通道,抢救危重新生儿70余人,全部治愈出院。在雅安芦山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该科医生、护士积极报名前往达芦山县医院援救基地,灾区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们毫无怨言,投入最大的热情为灾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
  2010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首个新生儿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至今已接收六批来自省内外(包括江苏、河南、江西、安徽、昆明、浙江等地)的新生儿科护士共140余名,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及操作培训,使其掌握了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危重新生儿的抢救配合,PICC穿刺、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外周同步动静脉换血等,为省内外培养了新生儿护理专科护士人才。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